印尼腔棘魚現蹤北馬魯古海域 潛水員首次直擊「活化石」
在印尼北馬魯古群島外海,科學家近日首次以人類潛水方式直接觀察到活體印尼腔棘魚(Latimeria menadoensis),這是自 1997 年被捕獲並確認為新種以來的重大突破。相關研究已於今年 4 月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腔棘魚是一類體型龐大的深海肉鰭魚,被譽為「活化石」。牠們最早出現於泥盆紀,曾在三疊紀早期達到最高多樣性,但在白堊紀時只剩下兩個家族,其中 Latimeriidae 存活至今。1938 年,南非首次捕獲到活體西印度洋腔棘魚(Latimeria chalumnae),震驚世人;直到 1997 年,印尼蘇拉威西海域才確認存在第二種——印尼腔棘魚。
這種魚類擁有許多獨特特徵,包括外觀類似四肢的肉鰭,以及高度特化的肺/鰾結構。牠們與肺魚同屬最接近四足動物的現存親緣,因而成為研究脊椎動物演化的重要窗口。然而,印尼腔棘魚棲息於 100 至 200 公尺深的海底洞穴和峭壁區,長期以來僅能靠深潛器或遙控潛水器(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ROV)偶然觀測,直接資料極為稀少。
此次調查由非營利組織 UNSEEN 及印尼水生生態系統協作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人員於 2024 年 10 月在北馬魯古海域進行超過 150 公尺的技術潛水時,意外拍攝到活體印尼腔棘魚,距離潛水員僅一公尺。照片清晰記錄了其獨特的白色斑點花紋與游動姿態。
長期僅能靠深潛器或遙控器觀測
研究團隊強調,目前談論「新族群」仍為時過早,但由於北馬魯古位於蘇拉威西與西新幾內亞之間,區域廣闊,不太可能僅存單一個體。這些新影像不僅證實了印尼腔棘魚在馬魯古的分布,也顯示當地珊瑚礁與深海環境提供了合適的棲地。
科學家呼籲,這一發現應成為推動當地保育的契機。馬魯古群島本已是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熱點,棲息有雪豹魚、藍羊等大型動物與豐富的珊瑚群落,如今更被確認孕育了最具代表性的深海「活化石」。研究人員希望地方及國家層級能加強保護措施,以確保這些稀有物種得以延續,也讓世人持續窺見地球古老生命的痕跡。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Alexis Chappuis(CC BY 4.0)
圖片來源:Alexis Chappuis(CC BY 4.0)
參考論文:
1、First record of a living coelacanth from North Maluku, IndonesiaScientific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