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分2秒就一人確診癌症!早期篩檢是最好防禦…名醫陳晉興、杜世興、饒樹文分享如何遠離癌症
郭美懿
圖片 劉咸昌攝影 提供
癌症已連續43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且患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為喚起市民對癌症篩檢的重視,新北市政府攜手《今周刊》於9月26日舉辦「新北防癌行動一起GO健康論壇」,邀請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以及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同台開講,分享如何防治癌症,並號召里長、市府志工及市民朋友齊聚一堂。
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市一直把市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率先全國推出多項癌症篩檢,包括高風險族群的肺癌篩檢、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5歲等。侯友宜說,很多人聽到罹癌「驚就驚死」,其實癌症可以治療、也可以預防,「癌症沒那麼恐怖!」
他認為,癌症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瞭解癌症真相、知道如何預防,「心裡有數」就能降低焦慮、提升心理健康,就算得到了,未來怎麼治療也有方向。他也呼籲市民把握篩檢機會,讓「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成為全民共識。
▲新北市長侯友宜。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致詞時則指出,老後最怕「癌症、失智、被騙」,但其實癌症是最容易對付的,因為只要及早發現與治療,就能提升存活率。其次,要預防失智,就要多動腦、多運動、增加社交互動,今周刊早在2018年就提出「退休練習曲」主張,呼籲民眾在退休前做好身心與財務準備。至於防止高齡詐騙,他也建議透過「房地產預告登記」、大額定存及保單解約註記等方式,為資產多加一道防護。
癌細胞不恐怖,定期篩檢就能跑在癌症前頭
本次論壇聚焦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前3名——肺癌、大腸癌與女性乳癌。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直言,台灣人口越來越少,罹癌人數是不是應該下降?其實不然,因為高齡化使罹患癌症的人數增加,癌症時鐘已快轉到每4分2秒就有一人確診,「在這10分鐘內,全台灣就有2.5個人得到癌症,他們是否就在我們左右?應該找出來!」
陳潤秋說,其實癌症沒那麼可怕,重點就是篩檢,如台灣已推行40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如今子宮頸癌已不在十大癌症排行榜,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他如糞便潛血檢查、乳房攝影、口腔黏膜檢查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等多管齊下,就能防範癌症於未然。
陳潤秋也指出,很多民眾迷信高價健檢,其實國家提供的免費篩檢,就是大家最需要的防護。她並強調,篩檢發現的個案多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存活率顯著提高,提醒市民「定期篩檢才能跑在癌症前面」。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
肺癌躍升為新國病,死亡率超車肝癌
「台灣以前的國病是肝病,我小時候住彰化,常聽廣播電台都在賣肝藥,但其實幾年前,肺癌死亡率就被肝癌超車、成為台灣的新國病!」肺癌權威、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
他引述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2022年肺癌、大腸癌、乳癌發生人數都約17,000多人,但肺癌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遠遠超過大腸癌7,000人、乳癌的3,000多人,「不管是大腸癌或乳癌,治療效果都比肺癌好很多。」
尤其許多台灣人不抽菸、生活正常,還是會得到肺癌。他常開玩笑說,最容易得到肺癌的職業就是「副總統」,因為歷任副總統就有蕭萬長與陳建仁兩位得過肺癌。
肺癌也是健保支出最高、成長最快的癌症,2021年229億健保支出中,肺癌藥費就佔了55%,原因就在於許多肺癌患者被診斷出來都已是需要用藥的2至4期。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
遺傳、空污、飲食影響肺癌發生,LDCT攔截腫瘤形成
肺癌形成的原因,除了歸咎體質與遺傳,其次還是環境因素。陳晉興舉例,夏天開冷氣、家裡排油煙機都會定時清洗或更換濾網,但你有沒有想到過:「冷氣機濾網吸進去的空氣,就是你平常呼吸的空氣;那濾網這麼髒,你的肺部是不是也這麼髒?!」他的用意並非恐嚇大家,而是提醒我們呼吸的空氣有多重要。
陳晉興說,除了吸煙、空污,導致肺癌的因素還有許多。去年開始台灣肺癌患者女性比例已超過男性,「可能與『吃』有關!」據中研院研究,攝取過多食品添加物也會造成肺癌,尤其女性更容易受到飲食影響,「所以勸大家,除了要注重空污,要吃天然、自然的東西。」
陳晉興強調,當肺癌出現症狀後,通常已是第4期,所以絕對不能等到症狀出現才去檢查。他有位病人每年在台大醫院照X光,但腫瘤被肩胛骨擋住,「X光根本拍不到,等到她來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時,腫瘤已經長到2.7公分!」
歐美臨床實驗也顯示,若老煙槍定期做LDCT,5年存活率增加20%,10年存活率更增至25%,「定期做篩檢,可以多活3年!」他強調,早期肺癌(0+1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成,但第4期就只剩下1成左右,而且「肺癌不像從台北到高雄,還會先經過台中,它可能第1期會直接變成第4期!」所以篩檢出來為陽性,也應持續追蹤、治療。
早期乳癌無症狀,忍乳房攝影「小痛」能救命
論壇第二場由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解析乳癌風險因子與治療方法。他直指,乳癌發生率已連19年蟬聯婦癌第1名,很多人存在迷思:「我運動、什麼都不敢吃、什麼東西都沒摸到,怎麼會得乳癌?」
其實早期乳癌絕大部分沒有症狀,一旦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都已經不是早期了。
杜世興嘆道,台灣的名醫很多、醫藥進步不輸歐美,但早期乳癌發生率就是輸人家,原因就在於篩檢率不夠高。他苦笑說,很多女性都形容乳房X光攝影像「滿清十大酷刑」而逃避檢查,但他認為「忍小痛能救命」,呼籲女性一定要定期去篩檢。
▲北醫乳房醫學中心教授杜世興。
原位乳癌怎發現?留意兩大徵兆
杜世興說,防範乳癌最好方法是起居作息正常、睡眠充足、不要亂用荷爾蒙、不接受沒必要的輻射線暴露、多運動、避免肥胖等。但目前乳癌每年新增1.7萬名患者,要完全防範很難,所以最關鍵便是如何發現零期乳癌(原位乳癌)?
零期乳癌的十年存活率約99%,與常人無異,但惡性乳房鈣化點根本摸不出來,所以就要靠乳房攝影來把關。其他的徵兆還包括:
●乳癌異樣分泌物或出血,紅色、黃色一定要小心,且一壓就擠出來、甚至衣服上有殘跡,那一定有問題。
●乳頭濕疹、落屑,如乳頭癢到擦藥都沒用,極可能是柏杰氏乳房疾病。
不過乳房攝影準確性約為80%,仍有15~20%乳癌被忽略,杜世興自己就曾遇過腫瘤5公分大的侵襲性乳癌,在開刀前影像檢查仍正常,而此時就需要乳房超音波來補強。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全球第6、亞洲第1
大腸癌發生人數自2007年起,連續16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直到2023年才被肺癌超車,但迄今仍位居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第3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不僅如此,2021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38.1人,位居全球第6名、也是亞洲第1。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饒樹文說,與其他腸胃道癌症相比,大腸癌的預後最好,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有更好的存活率。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高、且有年輕化趨勢,恐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有關,這是大家要思考的地方。
超過50歲,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
饒樹文指出,無法改變的大腸癌因子有三個:
第1是「年齡」,超過50歲以上風險大增,因此他建議,到了50歲都沒做過大腸鏡的人,最好能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由於從息肉變癌症約需5至10年時間,「所以在息肉階段就切掉,可以維持很久一段時間沒問題!」
第2是「家族史」,家中有一人得風險增2-3倍,有二人得過大腸癌,風險更增加4~6倍,「不管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只要有人得到大腸癌,就要提高警覺,尤其有便血等症狀,更要去做檢查,我就遇過4個兄弟姐妹通通得大腸癌!」
第3則是遺傳基因元素,包括「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P)」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HNPCC)」,帶有這種基因,幾乎都會變成癌症。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饒樹文。
避高脂食物、加工肉,喝酒也是風險因子
而可控的風險因子無非飲食與生活習慣。饒樹文說,日常最好避免高脂肪、高膽固醇與加工食品,如紅肉(尤其是牛肉)能少吃就盡量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在腸道就容易被分解為致癌物質。」而加工肉如香腸、火腿、肉鬆,也是致癌食物,應該盡量避免。
另外就是膳食纖維要足夠,「纖維質吃得多,腸道蠕動就必較快,不會儲積宿便在腸道內,還能稀釋致癌物質。」饒樹文也提到,肥胖、代謝症候群、缺乏運動,都會讓免疫力降低,要民眾反思:「年輕人大腸癌比例這麼高,是不是與看電視、打電動久坐,還有肥胖、飲食不好有關?」
至於抽菸、喝酒本就是大腸癌、肺癌、口腔癌的致癌因子,他特別點名酒後容易臉紅、頭痛、心跳快的人,身體更難分解酒精中的乙醇成分,「尤其喝啤酒一杯一杯的喝,很快就衝到直腸,增加直腸癌的機率。」再來就是糖尿病。
5年存活率輸美國!接受篩檢平均餘命增3.1年
饒樹文說,國人罹患大腸癌整體5年存活率56%,而美國為65%,原因恐怕與篩檢率低有關。根據健保局分析,台灣50~69歲群中僅10%在兩年內完成篩檢,遠低於美國50%的水準。
數據也顯示,篩檢能將早期(0+1期)發現率從21%提高至42%,第4期比例則從23%降至9%。因此定期篩檢可以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也可降低29%的晚期大腸癌的發生率,研究更顯示,「有接受篩檢者平均餘命可以延長3.1年!」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56配息0.866元?除息發息日哪天?年化配息率逼10%、9次有7次填息!達人算出底氣有多厚
普發一萬什麼時候可以領確定了!普發一萬怎麼領?5種發放方式、線上登記網站…ATM輸入兩組號碼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