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民意不想看見這件事! 汪浩:民進黨不調整戰略 恐一步步被孤立
劉晉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大罷免大失敗,民進黨內部掀起檢討聲浪。名嘴汪浩26日直言,現在民進黨必須承認這段時間走的路線偏差,需要認清多數民意是希望不要「全面對抗」,唯有調整戰略,才能重新獲得中間選民的信任。
汪浩26日晚間在臉書發文,「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結果,顯示台灣社會的民意走向,即中間選民對蔡政府8年一黨獨大的『矯正回歸』。民眾希望新階段朝野制衡,而非一方獨大。對這一點,民進黨似乎有誤讀,没有即時調整心態,因此後續的一連串戰略錯誤,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在2024年1月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之前,曾多次公開呼籲,為了國家利益,民進黨應該接受『黃蔡配』,由民眾黨的黃珊珊出任院長,蔡其昌出任副院長。這不僅能避免韓國瑜主導立院,更能藉由綠白合作,化解行政/立法對抗格局。然而民進黨領導層最後選擇全面對抗戰略,錯失綠白妥協機會。如今藍白在立院相互綁架,傅崐萁與黃國昌成為實際的權力樞紐,這正是當初民進黨拒絕考慮『黃蔡配』的後果。」
汪浩認為,過去1年半以來,民進黨的國會戰略彷彿停留在「反對黨」模式,也就是全面對抗、不提對案、堅壁清野,「這種戰略雖能凝聚綠營內部支持,但卻無法說服中間選民。尤其在重大法案上,民進黨往往選擇『寧可不提對案,也不要讓藍白得分』,長期下來,民進黨形象不再是推動改革的執政黨,而成為拒絕妥協的『反對黨』。這樣的姿態,與選民期待的『進步執政』背道而馳。」
另外,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司法案件,原本是國民黨的議員揭發,理應成為民進黨拉開藍白距離的契機,但由於黃國昌的私心與民進黨的錯誤判斷,反而讓藍白更加緊密合作,「民進黨領導層未能看清這一點,錯失分化藍白的良機,最終使傅、黃兩人得以強化對立院議程的聯手操控。」
汪浩表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呼籲大罷免,本意在於以非常手段回應藍白的違憲擴權,這是在對抗路線下合法合理的選項,也受到各地罷團的熱烈響應。然而,隨著大罷免失利,民進黨不能再以『對抗到底』作為唯一戰略,中間選民已經透過選票再次表達希望『制衡』而非『清算』的立場。面對這樣的民意訊號,民進黨若不調整路線,只會讓自己一步步被孤立。」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主席已公開表示要回應民意、調整隊伍。問題在於,他是否願意從『全面對抗』轉向『就事論事』的提對案戰略?在『朝小野大』的局面下,唯有務實的協商,才能讓行政/立法對立走出僵局。今天郭國文、林淑芬臉書都表達了修改路線的意見。」
「這也引出一個核心問題:柯建銘是否仍適合擔任民進黨團總召,來帶領新戰略?柯建銘在過去與王金平的『喬王』時代,確實展現高超協商能力。然而今天的對手已不是王金平,而是韓國瑜、傅崐萁與黃國昌。柯建銘能否放下身段與這些人協商,抑或執著於對抗思維?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或許應由其他人接手總召,帶領黨團走出『一言堂』,重建內部民主,回到『進步與改革』的本質。這將考驗賴主席的決斷力。」
最後汪浩直言,「總結而言,民進黨必須承認路線偏差,認清多數民意不要『全面對抗』,而要『有效制衡』與『回應民生』。唯有調整戰略,才能重新獲得中間選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