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面對批評,你的第一反應是?華頓心理學家:升遷越快的人,都有這項超能力

商周.com

發布於 07月02日01:00 • 王貞懿 編譯

當主管在會議室裡指出你報告的缺失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立刻為自己辯護,還是虛心接受建議?這個看似簡單的反應,可能決定了你職業生涯的高度。

華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家格蘭特(Adam Grant)指出,職場上最被低估的技能,就是接受嚴厲但善意回饋的能力。他強調:「最被低估的職場技能是接受嚴厲建議的能力。獲取知識很容易,得到建設性批評卻很困難。如果你無法接受真相,人們就會停止告訴你真相。」

研究也顯示,回饋是績效表現和領導效能的關鍵驅動力。特別是負面回饋可能很有價值,因為它讓我們能夠監控自己的表現,並提醒我們需要做出重要的改變。

成長最快的人,往往最能接受回饋

格蘭特進一步解釋,成長最快的人往往是最能接受回饋的人。然而,在職場上消化建設性批評往往說得容易做得難。因為當接收到負面回饋時,我們的自然反應通常是生氣、反駁或者過度自我審視。

人們傾向於列舉自己正確的理由,或質疑對方的動機。然而,專家認為,適當回應批評而不採取防禦態度,有助於提升工作表現、滿意度和職場人際關係。

3步驟練習,你也能平靜接受批評!

領導力專家暨前寶僑公司高階主管毛茲(Scott Mautz表示調,接受批評的過程從收到回饋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建議,可以採取以下3個步驟:

第1步:評估回饋來源的可信度

判斷給予回饋的人是否有資格批評你。考慮以下問題:你們是否密切合作?對方是否了解你的工作內容和決策原因?他們通常是否能提供高品質的建議?記住,有價值的建議應該提供明確的改善建議,幫助你朝專業目標(如升遷)邁進。

第2步:調整對批評的認知

假設對方懷有善意,記住被評判總比被忽視來得好。這種心態轉換有助於你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批評。

第3步:找出能讓你更強大的元素

回顧你的工作表現,試著以第三者的角度檢視。這些建設性批評是否公平且有幫助?是否與你過去收到的回饋一致?這樣的反思有助於你實施最有用且合理的部分。

組織心理學家厄里琪(Tasha Eurich)則提出接收負面回饋的另一種框架,通過5步驟,將批評轉化為成長動力。

把批評轉化為成長動能的5個步驟與要點

步驟 要點

1.別急著反應

負面回饋會引發防禦機制和情緒反應。可以先深呼吸,給自己數天或數週時間,運用認知重評技巧,將回饋視為有用數據。

2.蒐集更多資訊

單一回饋可能不完整或帶有偏見,需要多方驗證。請多尋找可信任、願意誠實告知真相的批評者,避免因單一觀點而過度修正行為。

3.尋找象徵性行動

選擇高度可見且具象徵意義的行動,展示你改變的決心,這比起言語更容易讓同事注意到你的改進。

4.不要孤立自己

主動拉近與批評者的關係,持續與之對話,將批評者轉化為支持者和合作夥伴。

5.改變只是選擇之一

有些特質深植於個性中,強行改變可能適得其反。坦承無法改變的弱點,向團隊設定合理的行為預期,將精力放在可改變的地方。

整理:王貞懿

心態轉換有助建立信任、職涯突破

格蘭特建議將自己想像成渴望進步的奧運選手,而非只想聽到讚美的人。「證明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展現你願意改善自己。」這種心態轉換不僅促進個人成長,更能在職場建立信任關係。

當我們以學習心態面對批評,而非視為人身攻擊時,就能獲得成長機會並贏得他人尊重。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保持開放心態接受回饋,正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畢竟,願意聆聽真話的人,往往能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遠、爬得更高。

資料來源:CNBCHBR

核稿編輯:林易萱
責任編輯:林思妍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輝達落腳台北恐告吹?新壽說明4方案 北市府合意終止條件不合理

anue鉅亨網
02

聯電收盤跌1.02% 傳啟動供應鏈降價15%以上、公司不評論

經濟日報
03

女星買房圓夢2/北漂6次租屋練就精準眼光 林逸欣看第3間房果斷出手原因曝

鏡週刊
04

5步驟操作底部反轉的好股票

Smart智富月刊
05

女星買房圓夢1/靠自律定存插旗大安區房產 她吃到5年房市大紅利

鏡週刊
06

她想55歲提早退休、月領2萬退休金…44歲「投保45800逾5年」能達標?「關鍵公式」活越久領越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