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重看《心之谷》的7個理由:吉卜力最浪漫也最容易被錯過的愛情電影、高橋一生聲優職涯主角初體驗
日本知名動畫電影工作室「吉卜力工作室」於1995年推出的作品《心之谷》(耳をすませば)在今年適逢3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作品也在近期重返大銀幕,於5/29在台灣院線重映。
本片改編自少女漫畫家柊葵《聽聽我的心》(耳をすませば),為吉卜力工作室首部改編自少女漫畫的作品,當年上映時榮獲日本票房冠軍,在全球獲得高度評價,至今仍是青春純愛動畫的經典代表之一。
《心之谷》由近藤喜文執導、宮崎駿擔任劇本,內容講述一名熱愛閱讀的初中少女月島雯(月島雫),因為借書證與貓咪的關係,在因緣際會下與熱愛小提琴的少年天澤聖司相識,透過對夢想的描繪,兩人激勵彼此成長,更訂下了人生目標,期許未來能互相支持著對方,追逐夢想。
遙想90年代,吉卜力已憑藉《天空之城》、《龍貓》、《螢火蟲之墓》、《魔女宅急便》等名作聞名於世,對當時的工作室而言,《心之谷》其實是一個充滿巧合、偶然與幸運的嶄新嘗試,尤以製作層面來說,該片動畫背景在當時結合現實場景,並採用動畫工藝與插畫藝術交織的創新手法,音樂音效亦使用當時電影音效技術巔峰,種種創舉都為吉卜力工作室寫下歷史性的里程碑。
這是一部脫俗清新、充滿少女情懷的文藝戀曲,假如本片是個真人,如今也年屆30歲,0歲到初中的階段都已活過兩輪了,但經典之所以能永久流傳,就在於能夠精準抓住不同時代下相同的人性共鳴,《心之谷》為文學少女與文藝青年所譜寫的青春謳歌,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令人怦然心動,緬懷是人類的本能,以下為讀者們介紹本片七個值得前往大銀幕觀影的理由。
動畫天才近藤喜文唯一一部執導長片
本片是動畫師近藤喜文(1950-1998)生前所執導的唯一一部動畫電影長片,英年早逝的他,在去世前一直被外界公認是宮崎駿與高畑勳的最佳接班人選,曾擔任《清秀佳人》、《名偵探福爾摩斯》、《魔女宅急便》、《兒時的點點滴滴》和《魔法公主》等作品的作畫監督。
近藤喜文在學生時期便對美術展現高度的天分與興趣,出身美術社的他,因為在電影院觀賞到高畑勳生涯首支動畫長片《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深受感動,從而產生成為動畫師的夢想,因此高中一畢業便前往東京的動畫公司「A Production」求職。
1971年,高畑勳與宮崎駿自東映動畫跳槽到A Production,近藤喜文也終於與少年時的偶像前輩一同工作,三人一同參與《魯邦三世》第一期動畫製作。之後近藤喜文輾轉任職於多家知名動畫大廠,1987年1月,原本因為身體狀態改為自由接案的他,終於前往高畑勳與宮崎駿創立的吉卜力工作室任職,成為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可謂品牌初期的重要功臣。
與大台柱宮崎駿相比,近藤喜文在作畫上更在意人物細節的真實比例,不如宮崎駿可能會設計宛如漫畫般誇張的肢體動作(無關優劣,單純是故事需求的不同),但正是近藤喜文這種講求寫實主義的畫技,與《心之谷》的日常調性十分契合。
近藤喜文於1998年因主動脈剝離去世,享年47歲。他的離世不僅對吉卜力來說是一大噩耗,更是日本動畫界的損失。吉卜力工作室創辦人之一的鈴木敏夫曾言,無論從動畫技術或人品修養來看,近藤喜文都稱得上是一等一的人物。
做為生涯首部執導演筒之作,《心之谷》當然注入不少導演本人的念想,尤其主角月島雯與天澤聖司兩位國中生在年紀輕輕時就能對夢想藍圖表示堅持一事,正呼應近藤喜文在年少時已然奠定的動畫師夢。
高橋一生聲優生涯首次男主角擔當
本片男主角天澤聖司的聲優,正是當今日本演藝圈炙手可熱的男神級演員高橋一生,童星出身的他,生涯首次配音即是獻給吉卜力工作室的《兒時的點點滴滴》(1991),當時他僅負責某位不起眼的配角,台詞極少,想不到聲優職涯第二部作品即躍升男一擔當。
製作《心之谷》時,高橋一生正好14歲,年齡身心狀態與劇中角色一致,他為天澤聖司的配音演繹恰如其分地傳達出角色的青澀與溫柔。多年後回顧這部經典之作,高橋一生坦言,當時錄音過程他曾一度陷入瓶頸,直到一再重讀劇本多次後,才真正融入天澤聖司的內心世界。
出身兒童劇團的高橋一生,自10歲起就開始在舞台劇和影視圈演戲,對於表演的念想與熱忱早早萌芽於心,這與天澤聖司堅持並勇於實踐的製琴師夢想如出一轍——他將這樣的共鳴回饋在《心之谷》的配音表演裡,並選擇較為乾脆的語氣說話,展現天澤聖司的直率,以及對嚮往事物(包含追求月島雯)所展現的堅定。
認識LoFi Girl的「文學少女」原型
《心之谷》女主角月島雯的聲優由同樣參與過《兒時的點點滴滴》且擔任主角的本名陽子擔任。與高橋一生相同,本名陽子也為童星出身,但出道甚早,四歲即開始演戲,算是男主角的前輩,之後從事專業聲優長達30餘年。
由於擔任月島雯的配音,當時15歲的本名陽子也負責《心之谷》主題曲《鄉村路》《鄉村路》(カントリー・ロード)的演唱,該單曲在Oricon銷量榜中最高第22名、銷量約20萬張。
《心之谷》的月島雯可說是典型的文學少女,她熱愛閱讀,並懷有小說故事創作的文學夢,劇中一幕戴著耳機、振筆疾書的夜讀姿態,曾被YouTube頻道ChilledCow拿來當作直播畫面,該頻道即是後來伴隨無數網友讀書、工作的「LoFi Girl」,全年無休播放Lo-Fi Hip-Hop與Chillhop歌曲。
由於原先的月島雯圖像使用因侵權導致頻道下架,頻道經營者Dimitri最終向大眾募集角色,最終由來自哥倫比亞的Juan Pablo Machado勝出,成為當前Lofi Girl頻道主人翁,但眾所皆知,該形象與意象仍是借鑑《心之谷》的月島雯。
日本動畫史上首部採用杜比音效技術
對於一部以音樂元素(小提琴製琴師)做為關鍵字之一的電影,《心之谷》的音樂製作同樣極其講究,可製作人並非是吉卜力工作室經常合作的久石讓,而是經手過《王立宇宙軍》等作品配樂的野見祐二操刀。
為呼應電影的戀愛調性,野見祐二特別使用鋼琴+小提琴抒情曲風貫穿全劇,這位音樂家曾表示,他是以原著作品名「耳をすませば」(聽聽我的心)這句話為靈感,從而好好地去聆聽、感受生活周圍所聽到的音色來製作音樂,也在配樂上使用許多木管直笛、魯特琴、薩泰里琴等多種民謠樂器,藉此呼應主題曲《鄉村路》。
劇中音樂調度也經過巧思,配樂的進場時機並不跟隨畫面情節切換,而是要呼應角色劇中台詞與情感戲,為的就是要讓觀眾更能入戲,感受角色魅力。
《心之谷》也是日本動畫史上首部引入杜比數位(Dolby Digital)立體音效技術的作品,搭配扣人心弦的音樂,讓觀眾在大銀幕上享受沉浸式的聽覺盛宴,充分落實電影配樂成為電影情感表達橋梁的功能性。
唯美插畫+數位合成技術=動畫產業的革新
除了音效,《心之谷》也是吉卜力工作室首次大量採用數位合成技術的作品,包含12個數位合成場景,透過上下移動搖鏡和多層圖像疊加(最多高達26層)來呈現極度複雜的畫面,該手法得以突破傳統手繪動畫的限制,讓劇中月島雯腦海裡的夢幻場景更具空間感與實體動感。
以月島雯初訪藝術珍品店「地球屋」一幕為例,一場看見貓男爵玩偶的鏡頭,從遠到近即用上三個分層攝影,增加極具魅力的畫面層次感與空間感。
同時,本片也強調真實生活場景的精細還原,拉近觀眾與故事的距離。本劇場景多取材自東京近郊多摩市的聖蹟櫻之丘,包含車站、百貨、圖書館等真實存在的場域,高度寫實主義的描繪手法,至今仍是吉卜力動畫中的教材級範例,值得影迷在大銀幕觀影時細細品味。
《心之谷》另一項值得在動畫史上留下一筆的創舉,是融合了插畫家井上直久的作品。
本片後半段,導演透過月島雯與貓男爵在奇幻世界共同冒險的場景,去表達作家在腦海構思作品的意涵,該橋段使用大量井上直久的成名作《依巴拉度》(イバラード)系列內容——這是插畫家以故鄉茨木市景觀為藍本的奇幻畫作(名稱來自茨木「Ibaraki」讀音的變化),充滿如小行星般的空中浮島、通天巨塔,以及被花草綠意所包覆的城鎮市容。
此次合作來自宮崎駿個人的看展經驗,他曾在藝術展中親眼目睹井上直久獨特又絢爛的世界觀,便在心中埋下了與之合作的種子,這份念想最終在《心之谷》裡得以實踐,製作團隊參考了井上直久超過60幅以上的畫作,才得以完成這段月島雯的腦內奇想。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奇幻場景的製程,導演近藤喜文本人並未參與討論,可說是完全出自宮崎駿老先生的私心構想與任性。
而井上直久本人也在劇中客串一角配音。
宮崎駿本人想對年輕世代說的話
角色的成長曲線(無論正面或負面)往往是一部故事劇情是否撼動人心的關鍵之一,在《心之谷》裡,天澤聖司的外祖父西司朗即是賦予月島雯成長曲線的關鍵人物,我們可以將這位擅長演奏樂器、宛如典型智者般存在的地球屋店主,視為是編劇宮崎駿本人在劇中的替身兼代言人。
西司朗理解著兩位主角追逐夢想的原因,並給予了許多鼓勵與建議:「工匠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完美。」「從外表看不到的地方,反而可能存在更珍貴的原石。」這些話恰巧就是當時的宮崎駿最想對年輕世代所說的話。
彼時的宮崎駿年紀已過半百,共同創立的吉卜力工作室正邁入開業第10年,他曾在《心之谷》的企畫書中提到:「這部作品,是那些對自己青春懷有痛苦遺憾的歐吉桑們對年輕人發出的某種挑釁⋯⋯它的目的是想激起人們心中的渴望,並傳達『夢想』這件事的重要性。」
在劇中,西司朗對月島雯第一次寫的小說/故事給予「粗獷、直率,不夠完美,就和聖司的小提琴一樣」的評價,但他依舊從中獲得感動,他知道眼前這位年輕人就如尚未開發的原石。西司朗看見月島雯與天澤聖司隱藏於心、尚未綻放的才華,只要再好好地磨練,即可散發光芒。
這即是宮崎駿希望透過本片傳達的意涵,他由衷希望每個觀眾都能夠從自己心中找到那塊「原石」(夢想),並設法經歷長期磨練(創作與實踐),使其綻放茁壯。
正如他與高畑勳將《心之谷》的導演責任交棒給近藤喜文一樣。
最容易被錯過的吉卜力寶藏作品
與吉卜力工作室諸多深植人心的招牌作品相比,描繪青春純愛與夢想實踐的《心之谷》當然沒有誇張的奇幻魔法與壯闊冒險,但卻真實呈現青少年面臨愛情與未知未來的迷惘,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
其實在計畫最初,《心之谷》是以「簡單製作、快速省力」的小品動畫規模與心態去對待的案子,但隨著過程中跨界合作的可能性逐漸擴大,即製作規模再也無法只能用小品來看待了,以至於本片最終無論從題材選擇、故事架構、拍攝手法、繪圖風格與音效應用等層面,可謂吉卜力工作室歷年作品中少見的藝術融合與創新嘗試。
《心之谷》當然充滿著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語彙,但獨到的日常寫實感也是獨樹一幟,好比月島雯為了完成故事創作,會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在圖書館裡查閱資料;天澤聖司為了精進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技藝與工匠技術,也會在工作室裡熬夜一整晚,種種鉅細靡遺描繪出創作者為了作品費神費心的過程手法,在吉卜力諸多作品中算是十分少見。
《心之谷》是部酸甜適中的青春期故事,它沒有大部分吉卜力工作室作品所承載的奇幻與浩瀚,沒有魔法、沒有引人入勝的宇宙世界觀,但又真切地將年少歲月專屬的悸動輾轉於日常生活與幻想。
導演近藤喜文與編劇宮崎駿將文藝少女與少年的煩惱描繪得深刻真切,那是每個人青春都經歷過的迷惘,對未來感到不安、對人生充滿困惑、對愛情抱有憧憬⋯⋯這些慘綠思緒散落在陳堆的書海、移動的電車場景、琴弦的振動以及結尾告白的日出早霞裡。
許多人窮盡一生庸庸碌碌、尋尋覓覓,都在追尋著愛情跟夢想,而這兩件事最初階、最純粹的姿態,大概就是《心之谷》裡月島雯與天澤聖司的模樣。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