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精準醫療」成晚期乳癌治療新轉機 醫病攜手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22日01:3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
台灣乳癌發生率更以每年5%至8%的比例攀升,進而造成死亡率難以下降。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持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針對發生率最高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部分患者可能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進而造成復發或轉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陳芳銘副院長表示,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有針對BRCA1/2、PIK3CA、AKT、PTEN等多種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乳房醫學會未來將會透過多元管道,協助患者增加對精準醫療的認識,與醫師共同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

台灣晚期乳癌比例高於歐美 推測為2原因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乳癌全球發生率居高不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推測,可能與晚婚少育造成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以及現代飲食西化型態有關。台灣乳癌發生率更以每年5%至8%的比例攀升,進而造成死亡率難以下降。

此外研究觀察指出,歐美國家的晚期乳癌比例多數低於5%,但台灣卻高達9%至10%,幾乎是歐美的兩倍。陳芳銘理事長分析,主因有二,其一是台灣患者在症狀初期常缺乏警覺,待病情惡化時才就醫,使得不少患者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二是早期患者未獲得妥善完整治療,導致病情容易進展至晚期。

晚期乳癌治療有1目標 患者為何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

陳芳銘理事長強調,台灣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相較歐美國家更為年輕,因此在治療晚期乳癌時,不僅要延長存活,也必須兼顧患者生活品質,協助她們繼續維持家庭與工作的角色。故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的患者,目前臨床以荷爾蒙治療為優先選擇,以盡可能延緩化學治療的使用。

「醫界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為何同樣給予荷爾蒙治療,部分患者病情能有效獲得控制,而部分患者卻出現復發或轉移。」陳芳銘理事長指出,過去患者癌症復發時多採用化療,然而療效有限,且副作用常讓患者難以承受。近年研究發現,荷爾蒙治療失效的原因,實際上是由於癌細胞中特定基因發生變異所致,因此「荷爾蒙治療合併標靶治療」已逐漸成為新趨勢,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契機。

基因檢測助對症下藥 多種新標靶藥擴充治療選項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醫師能檢測到多種基因突變,例如早期確認的P53,以及近年關注的BRCA1/2、AKT、PIK3CA、mTOR等。若檢測發現特定基因變異,醫師可依臨床指引評估是否適合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部分抑制特定訊號通路的藥物(如 PI3K 或 AKT 相關藥物)已在臨床研究中受到關注,實際治療仍需依照專業建議。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人體試驗數據顯示,透過上述標靶藥物治療,有機會降低患者復發或疾病惡化的風險,同時其副作用型態與傳統化療有所不同,研究中也觀察到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維持生活品質,為晚期乳癌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唯實際治療效果仍需考量患者個別狀況,必須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方能使用。

基因檢測好難懂?乳房醫學會多管齊下協助患者理解 強化醫病溝通

個人化醫療的發展帶來許多專業且複雜的醫學名詞,也使醫病溝通模式必須隨之調整,「尤其在南部醫院,如何以患者熟悉的語言(如台語)清楚解釋基因突變與檢測概念,確實是一大挑戰。」為此,乳房醫學會將廣邀各醫院醫師,共同商討更有效的溝通策略,其內容涵蓋衛教題材的篩選、患者關心的議題等面向。此外,醫學會也規劃結合創新科技,讓醫療資訊能夠即時、持續地傳達給患者,例如,將常見問題設定成聊天機器人,讓患者隨時都能獲得解答,進一步提升醫病溝通的效率與品質。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高醫附醫自8月起已成立「基因諮詢門診」,由專責醫師詳細地說明基因突變和檢測的臨床意義,以協助患者了解各項治療選擇等,進而讓患者可以與醫師共同擬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乳房醫學會與健保署合作 共同強化乳癌治療、力拚降低死亡率

台灣乳癌的死亡率尚未如歐美國家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其與完整的治療能否落實有密切關連。陳芳銘理事長表示,為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國家目標,健保署近年積極加速新藥通過給付,期望能逐步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健保給付只是第一步,患者能否確實接受治療,後續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為此,乳房醫學會將持續與健保署密切合作,目前正在研議建立醫院照護品質的量化指標,以確保完整乳癌治療能得以落實,進而達成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目標。

【延伸閱讀】

把握乳癌治療時機 基因檢測揪BRCA突變

乳癌BRCA基因突變死亡風險高!早期也有標靶治療 NGS納健保精準治療用藥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