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的悲傷總被忽視,該怎麼好好的談論?缺乏開放的對話與支持,悲傷會伴隨孤獨、內疚與困惑
流產極為常見,但卻很少被公開談論。許多女性在懷孕初期選擇保密,直到確定後才分享消息,因此在失去孩子時,往往只能獨自承受悲痛,得不到應有的支持。
為何女性多半不願意談論流產
原因其實是多層次的,既有社會文化因素,也有心理與人際壓力:
文化與社會的沉默氛圍
在許多文化中,懷孕初期本就習慣保密,因為不確定性高,而流產後延續這種沉默,就變成「沒人知道,也沒人能談」。加上社會對生育的理想化想像,使流產被視為失敗或不祥,進一步強化禁忌。
羞愧與自責感
雖然醫學上流產多與母體責任無關,但許多女性會潛意識認為「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害怕被質疑生活習慣、工作壓力或情緒導致失去孩子。
害怕被淡化或錯誤安慰
常聽到的「你還可以再懷孕」或「一切有原因」雖出於好意,但會讓人覺得悲傷被忽視。因此,有人選擇不談,避免二度傷害。
情緒尚未整理好
流產帶來的衝擊可能包含悲傷、失落、憤怒與困惑,而在情緒混亂時,開口談論反而會加劇痛苦,於是寧願暫時封閉自己。
社會對悲傷的不耐
大眾傾向快速「跳過」悲傷話題,期待失去者儘快振作,這讓女性覺得談論流產不被歡迎,也不會獲得長期支持。
為何要談論流產
四分之一的懷孕會以流產告終,但多被視為醫療事件,而非深刻的個人損失。若缺乏開放的對話與支持,悲傷會伴隨孤獨、內疚與困惑。真誠而富同理心的談話,能打破沉默並建立情感連結。
延伸閱讀:流產,只有自己才懂的痛,不要想,就可以繼續過日子?心理師蘇絢慧告訴你一個流產媽媽的故事
與伴侶對話:共同面對,而非比較悲傷
伴侶間應誠實交流,理解彼此表達悲傷的方式可能不同。避免指責,並邀請對方分享感受,維持連結能減少孤獨感。
與朋友家人溝通:選擇值得信任的人
分享對象應依情感需求決定,而非責任。可以直接表達界線與需求,避免淡化事件的重要性。
與孩子溝通:誠實且符合年齡
對幼兒要簡單說明「寶寶停止生長,不會出生了」,避免誤導性詞語。對年長孩子則強調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並允許他們提問。
避免的話語與更好的表達
像「一切有原因」、「你還能再懷孕」等話語,往往無法安慰。更有幫助的是「我在這裡陪你」、「我能幫什麼忙」。
面對流產,不必急著找到答案。給自己空間感受悲傷,並尋求治療師、互助團體或朋友的支持。談論流產,不只是處理失去的痛苦,更是打破孤立、促進療癒的重要一步。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為何流產發生在我身上?自然淘汰雖常見,但醫師提醒:連續流產兩次,夫妻應接受染色體檢查
.認識習慣性流產:誰是高危險群、後續治療與預防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