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看螢幕,真的會影響大腦發展?新加坡花九年研究證實:專注力和執行力確實會受到影響!
嬰兒看螢幕影響的不只是眼睛!新加坡一項長達九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嬰兒螢幕時間過長,會在腦波上留下早期痕跡,影響專注力發展與執行功能表現。研究團隊分析437名孩子的數據,證實一歲每天看螢幕兩小時以上,九歲時在注意力、抑制控制與工作記憶的表現顯著落後同齡人。這提醒爸媽,幼兒大腦發展正處黃金期,過多螢幕使用可能成為長期學習與行為發展的隱形風險。
從嬰兒到小學的9年追蹤
新加坡「GUSTO」長期母嬰隊列計畫,從嬰兒期一路追蹤到小學階段,揭開嬰兒螢幕時間與專注力發展之間的連鎖關係。研究團隊在孩子一歲時記錄每日平均螢幕使用時數,十八個月大時進行腦波(EEG)檢測,九歲時再由老師評估注意力表現,並進行抑制控制、注意力轉換與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測驗。
螢幕時間與專注力的長期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一歲嬰兒平均每日看螢幕約兩小時,遠高於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的「十八個月前避免螢幕」。
在控制家庭收入、孕期母親心理狀態等因素後,結果仍顯示:
- 每多看 1 小時螢幕,九年後執行功能測驗分數下降3~0.56 分
- 注意力轉換與抑制控制的落差最為明顯
- 影響呈長期累積,而非短暫現象
腦波圖揭示的「影響路徑」
在十八個月大的腦波檢測中,螢幕時間越長,前額—頂葉區域的 θ/β 比值 越高。這是專注力控制能力下降的重要腦波指標。
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清楚呈現了影響路徑:
- 嬰兒螢幕時間直接影響十八個月時的腦波變化(θ/β 比值上升)。
- 腦波異常再進一步影響九歲時的執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注意力轉換與工作記憶。
- 這個「螢幕 → 腦波 → 認知」的間接路徑,占了螢幕時間影響執行功能總效果的 5%。
換句話說,即使扣除家庭收入等外部因素,嬰兒期過多的螢幕時間,仍會在大腦活動中留下可測量的改變,並在多年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高階認知能力。
為什麼嬰兒看螢幕會影響大腦?
研究者指出,可能的機制包括:
- 視訊缺陷效應:嬰兒難以有效理解二維畫面內容,卻消耗大量注意力資源,阻礙高階認知發展
- 取代互動時間:螢幕使用壓縮了親子交流與語言刺激,減少了促進幼兒大腦發展的經驗養分
- 感官負荷過高:快速切換與跳躍情節讓嬰兒長時間處於被動反應模式,缺乏主動控制注意力的機會
專家建議:健康使用螢幕的原則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專家共識:
- 18個月前:避免螢幕,例外僅限於視訊通話
- 2~5歲:每日不超過1小時,並由父母陪同觀看
- 多安排互動活動:講故事、音樂律動、角色扮演等
- 避免睡前1小時使用螢幕,保護睡眠與神經系統
學齡前介入很重要!嬰幼兒時期的腦波將影響未來發展
這項研究凸顯,嬰兒期的腦波就能顯示出專注力發展的風險訊號,而執行功能是未來學習力、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的重要基礎。
由於幼兒大腦在學齡前具有高度可塑性,這正是介入與改善的黃金時期。減少嬰兒螢幕時間,並增加互動性遊戲、語言交流與探索活動,都能在關鍵期促進正向發展。
螢幕不是洪水猛獸,但需要清楚的界線與健康使用策略。這項九年的研究提醒父母,嬰兒期的日常習慣與環境刺激,會在多年後影響專注力與執行功能。父母多一分覺察、多一點陪伴,就是送給孩子最長遠的腦部投資與成長禮物。
延伸閱讀:
防止孩子沉迷3C產品,法國研究:孩子在11 歲之前不應該擁有手機
孩子迷短影音易有「抖音腦」傷害長時間專注力,補教名師:看短影音獲取大量多巴胺滿足,根本吸毒!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