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還憋不住?「急迫性尿失禁」誤認感染,讓你吃再多抗生素也好不了!醫解析治療4選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王萱指出,急迫型尿失禁是因為膀胱的神經過度敏感刺激,導致不自主、無法控制的逼尿肌收縮而產生尿意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女性更年期前後往往面臨頻尿困擾,不僅影響白天工作及社交生活,甚至影響晚上睡眠品質。醫師指出,若頻尿合併一股無法忍受的急迫感可能是急迫性尿失禁,除透過生活習慣調整、骨盆腔電刺激復健運動及藥物治療控制症狀之外,針對頑固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已成為一種新興且有效的治療方案。
急迫性尿失禁是什麼?
許多婦女在更年期前後面臨頻尿困擾,頻尿次數可能發生在白天或晚上,在白天影響工作及社交生活,若在晚上就寢後則可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然而,有些患者就診時被誤認為泌尿道感染,導致長期服用無效的抗生素,反覆發生無法有效改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王萱表示,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的神經過度敏感刺激,導致不自主、無法控制的逼尿肌收縮而產生尿意感。發生在患有慢性尿道膀胱發炎病史、年長女性,或是合併其他神經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神經硬化症等患者身上猶為棘手。
急迫性尿失禁怎麼治療?
王萱進一步說明,急迫性尿失禁治療除了生活習慣調整或骨盆腔電刺激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控制症狀是以往最快速見效的治療方式。急迫性尿失禁治療藥物包括:
- 抗膽鹼藥物:奧昔布丁(Oxybutynin)和托特羅定(Tolterodine)等,這類藥物能抑制膀胱肌肉的過度收縮。
- β3腎上腺素能激動劑:米拉貝隆(Mirabegron),可放鬆膀胱肌肉,增加膀胱容量。
但是,「年長者長期使用藥物會合併相關累積的副作用,嚴重甚至可能造成失智加重或排便異常。王萱指出,尤其是頑固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在傳統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療法和行為療法的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尋求其他治療選擇。
急迫性尿失禁治療新選擇: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
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近年來已成為一種新興且有效的治療方案。王萱解釋,肉毒桿菌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阻斷神經傳導,減少膀胱平滑肌的過度敏感活躍性。當肉毒桿菌被注射到膀胱內後,能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縮,從而減少尿意的頻率和急迫感的強度,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控制感。
王萱表示,治療過程通常在麻醉下進行膀胱鏡檢查,醫生會在膀胱內的特定部位及黏膜深度,進行20個左右的多點注射。患者通常在注射後幾天內開始感受到改善,症狀的緩解可以持續數月,某些患者甚至能夠享受到長達六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效果。研究顯示,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局部疼痛、排尿困難或尿路感染,但這些副作用通常是暫時性可緩解的。
「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療法,因此醫生會在進行治療前,仔細評估患者的病史、症狀及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王萱強調,對於未能從其他治療中獲益的頑固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來說,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提供了一種可靠且具潛力的選擇,能夠顯著改善生活品質,重拾自信和生活的樂趣。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