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登月計畫揭關鍵機轉 助辨識肺腺癌高復發族群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中研院發起的「台灣癌症登月計畫」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有助於揭開肺腺癌的關鍵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為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
中央研究院今天舉辦記者會,說明「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的最新成果。這項計畫是為疾病篩檢、臨床治療及醫療政策提供支持性研究,最新成果結合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為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精準鎖定治療,奠定關鍵的科學基礎。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表示,這項研究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並發掘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研究證實,在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
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群,確認環境因子在全球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陳玉如表示,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為3大亞型,其中名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床上屬第1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陳玉如提到,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汙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研究成果更帶來治療新方向,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為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啟新的可能。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表示,肺腺癌是非常重要的疾病,中研院相關研究推動多年,2016年開始的「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結合多名科學家和臨床醫師,並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合作,2020年發表的成果中,揭示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吸菸者的比率遠高於不吸菸者。近期更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在世界頂尖期刊發表,代表台灣在精準醫療上的研究更進一步,且台灣不只是參與者,更是關鍵的推動團隊。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是台灣癌症發生、死亡、健保給付最高的「三冠王」,且不只是台灣的「國病」,在全球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這項研究有助於了解哪一些病人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並有助於找出新的基因變異點,挖掘具潛力的藥物靶點。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表示,他曾透過早期檢查發現了肺腺癌,經過治療後仍要每年持續追蹤、避免復發。他很感謝研究團隊的努力,希望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讓團隊越來越堅強,不只是台灣的患者受到幫助,也能關懷到全世界。
最新發表的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誼如(時任中研院化學所研究助技師)、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張雅媗、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編輯:李錫璋)114082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