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果可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專家揭關鍵:每天攝取「這份量」就夠
台灣糖尿病人口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上盛行率達 12.8%。許多糖友因擔心水果太甜而不敢吃,但專家強調,水果不是禁忌,關鍵在於「份量與選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每天吃200克「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反而是可以預防第2型糖尿病。
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攀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年統計,全球已有5.89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預估2050年將增加至8.53億。國民健康署2019至2023年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此外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更發現19歲以上的國人有25.5%血糖達到糖尿病前期的標準 。
然而,國人水果攝取不足問題也浮上檯面。調查亦發現,台灣成人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兩份的比例高達89%,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王景淵指出,台灣雖然是盛產水果,但是全台有八成民眾攝取水果量仍不足,導致膳食纖維攝取量嚴重不足、缺少天然維生素與礦物質,也進一步指出,水果的膳食纖維很重要,不過最大的關鍵是台灣的水果太好吃,所以大家沒有量的概念,而不是不能吃,強調關鍵在於「份量控制」。
王景淵提醒,台灣水果雖美味,但民眾常因食用方式而不自覺過量,例如「用湯匙挖西瓜」易因「慾望」而多吃,這種慾望感甚至可能超越實際需求,但若切成小片分食,吃了兩片你就不會想吃下去。研究也發現到,發現攝取較多新鮮水果與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顯著正相關,與從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罹患糖尿病風險降低12%、發生微血管併發症的風險比率降低了36%
營養師何明華表示,糖尿病友會以甜度作為判斷食物影響血糖的依據,因此擔心水果太甜而不敢食用,然而水果甜不等於升糖指數高。水果可生食,處理方便且易於攜帶,保留了水溶性纖維和維生素。對糖友其實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食用,但若要達到每日攝取200克的建議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的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能更有效地幫助血糖控制 。
何明華進一步介紹二高一低水果:
**高營養密度水果:在相同熱量下補充更多營養素、促進胰島素分泌與敏感性、有助於穩定血糖,並降低12%的糖尿病罹患風險及28%的糖尿病患血管病變風險。例如奇異果、番茄、柳丁、草莓和莓果類 。
高膳食纖維水果:能增加飽足感,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並預防血脂異常。例如百香果、芭樂、芭蕉、綠奇異果和黃金奇異果 。
低GI水果:能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減慢血糖上升速度,降低糖化血色素。例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和梨子 。**
針對「奇異果連皮食用」的傳聞,何明華也解釋,部分水果皮確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例如奇異果皮就富含膳食纖維與多種植化素,與果肉營養相輔相成,能提供更完整的營養。不過他也提醒,若要食用水果皮,必須特別注意農藥殘留與清潔問題,建議徹底清洗後再食用,才能真正發揮其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