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復活的 AI 新篇章:對演化論的終極考驗!
文/蘇上豪
相信看過1993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的朋友們,一定多少曾被劇情裡,利用琥珀中的蚊子化石肚子裡提取的 DNA 據此復活恐龍的橋段占據心思吧。只不過這並非憑空想像,當代的研究熱潮裡,有許多科學家確實利用了2500萬至3000萬年前的琥珀,找到了某些生物,例如白蟻或是細菌的 DNA 片段,至於是不是有恐龍的 DNA 片段?老實說,還真的沒有。一晃眼將近30年過去了,在這方面的研究上倒是有一些進展。
和其他殘存的遺跡相較下,DNA 可以提供物種相關程度的生命訊息,可惜它極度脆弱,在生物體死後不久就會迅速腐爛,但是在極地氣候下,例如低溫的凍土裡,生物體腐爛的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因此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冰河時期生物,像是猛瑪象或候鴿,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讓科學家得以從牠們未腐化的軀體上,提取到 DNA。目前已經有好幾家商業公司正在利用這些 DNA,進行復育這些動物的計畫。
至於恐龍呢?牠們和上述的猛瑪象之間存在著很長的時間差距,根據化石顯示,恐龍在66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不過就目前的一些研究來看,不只恐龍,舉凡物種體內的某些遺傳物質都可以在出土的化石中存在著。
例如俄羅斯植物學家奧澤羅夫(Igor A. Ozerov)率領的團隊,就在西伯利亞水杉的化石中,發現了比 DNA 更小的染色體片段;中國巴勒爾(Alida Bailleul)所帶領的科研團隊,也在7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中,找到了蛋白質及染色體存在的化學標記證據;尤其是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病理系的專家阿薩拉(John M Asara)利用質譜法,在霸王龍的骨骼化石中,確定了存在6800萬年前的生物裡的膠原蛋白碎片的序列,此發現震驚了全世界。
雖然這些研究化石的方法可能不適用於古代組織的分析,但是在化石裡能找出蛋白質殘留物的生存跡證漸漸被科學家所信服。譬如有種新方法就是利用聚焦光束跟X射線照射古代鳥類羽毛的樣本,揭示裡面可能存在的化學鏈結,提供了有關蛋白質結構的資訊,可以成為羽毛化石裡蛋白質的痕跡,而這種方法已經把時間序拉回到1.25億年前的恐龍身上,在著名的中華鳥龍羽毛裡和現今鳥類的羽毛裡,發現一種名為 β-角蛋白的蛋白質是一致的。
今天的古代生物學家和三十年前相比進步了很多,尋找 DNA 的可能性雖然微乎其微,但是利用蛋白質存在的痕跡去反推某些物質的結構是可能的,這似乎可以作為我們復活物種前的準備工作,不過說到底,離完整的 DNA 序列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對這種逆向工程懷抱著樂觀的態度,因為對於物種身上的分子能存活多久的認知,已經大大超越了三十年前的想像,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在 AI 的運算技術輔助下,相信不久後的科學界,可能重塑我們對地球生命演化過程的理解,達爾文的進化論或許將受到挑戰。
又或我們真能因此復育恐龍?這些或許在我們子孫的教科書裡都會出現。
※ 本文摘自 《怪奇醫學研究所2》,原篇名為〈72 AI助力逆向工程, 恐龍會復活嗎?〉,立即前往試讀►►►
《怪奇醫學研究所2》電子書 - 橫跨醫學、心理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新聞事件等領域,在詼諧幽默的文字中,深入瞭解故事背後的真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