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二刷《F1》電影嗎?這裡是專業賽車編輯親授的知識說明書,讓你的觀影體驗提升10倍
電影一開場,那份震撼的畫面感便牢牢抓住觀眾的視線。那如同從駕駛者視角所看到的影像,時而劇烈晃動,時而匆促地環顧四周,甚至讓人覺得彷彿能窺見駕駛者的心理狀態。
這些畫面來自於安全帽攝影機的拍攝。劇組在駕駛者所戴的安全帽上、差不多位於眼睛視線旁的位置,安裝了超小型IMAX攝影機,使得原本只能由專業賽車手才能親身體驗的臨場感,首次透過影像的形式傳遞給觀眾。正因為廣泛運用這種特製攝影機,《F1》電影才能在視覺表現上取得如此成功,這無疑是該片成功的一大關鍵。
另一項魅力則在於,該片在製作過程中獲得了真正F1(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One)聯盟的全面支持與協助,劇組可說是完美地將現實與虛構巧妙融合,儘管片中關於主角所效力的F1車隊實際上並不存在,但觀眾仍能感覺到主角團與法拉利(Scuderia Ferrari)、紅牛(Red Bull Racing)等車隊的同場競技多麼具有說服力。
由Netflix出品、描繪傳奇賽車手艾爾頓洗拿(Ayrton Senna)的傳記影集《洗拿》(Senna)透過最先進的CGI技術打造出真實發生過的F1歷史事件;而《F1》電影則是採用卓越的SFX(Special Effect/實景特效),再將虛實參半的寫實主義情節融入其中,不禁令人讚嘆製作團隊的規模與實力。
當然,本片使用大量F1賽事現場的實景影像。舉例來說,在英國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cui)起跑線那場戲,就能看到鏡頭捕捉到日本知名攝影師熱田護的身影,據這位F1攝影名家表示,當現場F1賽事正如火如荼舉行時,劇組的一些鏡頭也會使用到改裝過的F2賽車(雖然等級規格較F1低但外觀幾乎相似)來完成拍攝。
F1聯盟原本對於影像授權使用等相關事宜相當嚴格,然而在《F1》電影中,實際存在的F1車隊、賽道與人物皆如實登場,包含法拉利領隊弗雷德里克瓦瑟爾(Frédéric Vasseur)與梅賽德斯AMG(Mercedes-AMG)領隊托托沃爾夫(Toto Wolff)等名人皆以「演自己」的角度大方露臉。
此外,擔任F1官方主持人的Tom Clarkson也在劇中扮演他的真實職業,更甚者,F1集團執行長斯蒂法諾多梅尼卡利(Stefano Domenicali)亦現身演出,這位曾任藍寶堅尼(Lamborghini)主席兼執行長的行銷天才非常懂得品牌跨界溝通,正因為有他的牽線與協助,促成整個聯盟全面合作支援,《F1》電影才能順利完成。
故事本身則是相當異想天開: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曾經的天才」賽車手索尼海耶(Sonny Hayes),在年過半百後重返F1現役賽場,試圖重振一支弱小車隊。他的搭檔隊友是由達姆森伊卓瑞斯(Damson Idris)飾演的新人賽車手約書亞皮爾斯(Joshua Pearce),兩人水火不容,使整支車隊處於緊張的關係中。
究竟局勢會如何演變,就留給觀眾到戲院一探究竟了。不過本片之所以能成立為一部動人心弦的人性劇,布萊德彼特出色的演技絕對是關鍵:即使年齡已高,他的角色仍不曾失去對賽車的熱情,就算內心對年輕選手仍有幾分妒意,也能咬牙吞忍,以冷峻笑容掩飾;他與影帝級演員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飾演的領隊老友之間機鋒四射的對話用語,也成為本作的一大看點。
即便是採訪F1現場超過30年的資深記者,也完全不覺得本片出現什麼不自然、不合理的環節,從而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真實感,其原因之一,應是連同七屆冠軍「車神」 路易斯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在內的多位F1業內頂尖翹楚親自擔任監製與劇情顧問使然。
雖然說了可能有些劇透,但在片尾字幕對馬丁唐納利(Martin Donnelly)的致意,想必也會令諸多老F1粉絲感到欣慰。
這部作品無疑會讓硬派F1粉絲心滿意足,但即便對賽車運動完全不熟的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別是主角索尼海耶總以近乎違規(?)的手段帶領車隊邁向勝利——若事先理解以下這些F1術語,更能投入其中,享受觀影樂趣,以下特別介紹幾個重點:
專業賽車編輯分享《F1》觀影三大重點
- 換胎定勝負!
- 處理事故應對也是戰略之一
- 不斷進化的賽車科技
換胎定勝負!
F1輪胎是為了追求高性能而設計的產物,因此使用壽命極短,每場F1賽事中至少必須更換一次。此外,由輪胎供應商Pirelli(倍耐力)所製造提供(協議至2011年起2027年底)的輪胎包含以下幾種類型:軟胎(紅色)、中性胎(黃色)、硬胎(白色)——以上為乾地用胎;至於半雨胎(綠色)、雨胎(藍色)則為濕地用胎。
在乾地賽事中,車手必須從三種乾胎中選出兩種並在比賽中實際使用。其中,軟胎性能最好但壽命最短;硬胎則壽命較長但性能較低。選擇何種輪胎、何時進行更換,對勝負影響巨大,被稱為「輪胎策略」。
處理事故應對也是戰略之一
賽事中難免發生意外,有時會造成車體或碎片散落於賽道,或是對場地安全設施造成破壞,此時需進行回收或修復工作,為確保安全,賽事會暫時中斷,並根據情況分為數種處理方式:
最輕微的是「黃旗」,只限事故現場周圍車輛減速;若情況更嚴重,則會出動「安全車」(Safety Car),所有賽車需依序跟隨,被稱作「安全車進場」(Safety Car Deployed);最嚴重則為「紅旗」,必須中止比賽,全車輛返回起跑線等待。
另有一種介於黃旗與出動安全車之間的措施,稱為「虛擬安全車」(Virtual Safety Car),不實際派出安全車,而是選手自行減速,不得超車,以確保賽道安全。
無論是哪種方式,兩種措施都會降低所有賽車的速度,如何在配合安全措施下又能保持最低限度的時間損失,實則考驗賽車手與車隊的臨場反應。
不斷進化的賽車科技
一件常令外行人感到意外的事:就是現今所有F1賽車都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稱為ERS( Energy Recovery System/能源回收系統),除了能減少二氧化碳廢氣排放,亦能藉由回收的能源釋放,來達成引擎動力提升的效果。(想像成《閃電霹靂車》的推進器)
F1的ERS|在F1的世界裡,「Energy Recovery System」(能源回收系統)是賽車手掌握致勝道路的關鍵之一。該系統通過回收煞車時及引擎排氣產生的能量,將本會浪費的動能和熱能轉換成電能,儲存在鋰電池中。這些儲存的能量可在比賽中釋放,為引擎提供額外約160匹馬力的動力,提升加速、超車和最高速表現,同時提高燃油效率。ERS包含兩個主要部分:MGU-K回收煞車動能,MGU-H回收排氣熱能,兩者協同工作顯著提升賽車性能。
由於現代F1也設有限制燃油使用量的規定,因此ERS不僅有助於節能,有時也能在關鍵時刻為車輛增添動力、超越對手。一個賽車手對ERS的應用與理解,將影響比賽的節奏與結果。
另一項重要技術為DRS(Drag Reduction System/減阻系統),又稱「可變尾翼」。由於F1車身極度依賴空氣力學(Aerodynamics),當兩輛車過於接近,後方車輛靠近前車時,會導致本身氣流紊亂,無法發揮原有性能,因此F1的超車難度極高,容易造成比賽沉悶。
F1 DRS的使用規則|就如ERS般,像DRS(Drag Reduction System/減阻系統)可變尾翼這麼好用的東西並不是整場比賽都可以一直用的。聯盟對於DRS的使用有著明文規定:
1.後車和前車的時間差為一秒以內時,後車可以啟用(包括頭車追趕慢車)。
2.後車只能在賽道的規定的超車區域(DRS區域)使用
排位賽可在規定區域內使用DRS。
3.比賽前兩圈不能使用。
4.安全車離開的後兩圈不能使用。
5.前車不得利用DRS來進行防守。
6.在危險的比賽條件時不能使用,例如雨天。
7.練習賽和排位賽中不能隨意使用DRS,只允許在指定區域內使用。
為解決此問題,官方引入了DRS設計與規則:只要在指定區間內與前車距離少於一秒,後方車手便可啟動DRS,此時尾翼形狀會改變,大幅減少空氣阻力,使最高時速提升,超車更為容易。因此觀戰時,掌握賽車手對DRS的操作也是內行看點之一。
作者|大谷達也,現為自由撰稿人,專精於汽車、賽車運動相關領域。大學畢業後在電器公司擔任工程師,1990-2010年間於汽車雜誌《CAR GRAPHIC》任職,從編輯做到副總編。曾任日本年度汽車大獎(Car of The Year Japan)評委、日本汽車媒體人協會會員、日本汽車運動記者會會員。
文字:大谷達也
本文改寫自GQ Japan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