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不只再度掀起美中競爭,更讓全球秩序進入重塑期
美中競爭正在重塑全球秩序,然而對全球多數國家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選邊站」,而是如何在兩大強權之間尋求最大的利益與政策空間。面對這場制度性變化,傳統由美國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是否即將瓦解?還是將以多邊合作與集體領導取而代之?《遠見》專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政治科學系教授萊克(David A. Lake),看他如何解析中美關係與國際制度新格局。
「全球正處於一個權力轉移的過渡期,未來更可能是一個由多個強權共同領導的世界,而非回到美國一國獨大的舊秩序,或是進入由中國主導的新體系。」長年研究國際制度與霸權穩定理論的萊克,對中美互動、全球秩序重組及多邊體系演變,有深刻的見解。他認為,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既有戰略層面的矛盾,也牽涉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再分配,但未來的制度不必然會走向全面對抗,更可能出現新型態的「集體領導」。
世界秩序的新轉變:從單邊主導到集體領導
「美國主導的秩序正在瓦解,但這不意味著中國會直接取而代之,」萊克強調。
他指出,當前的世界正處於一個「中間帶」,也就是從一個穩定的霸權秩序,轉向一個尚未完全成型的新架構。在這樣的過渡期裡,國際制度面臨不確定性與重新協商,各國也在摸索新的遊戲規則。
過去,美國透過軍事同盟、自由貿易與多邊組織,打造一個以其價值觀為核心的全球體系。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並積極擴展影響力,北京也試圖建立一套更能反映其利益與觀點的制度架構,如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我們已經不可能回到一個由單一大國主導的全球秩序了,未來會是多個強權共同參與與談判的結果,」萊克說。
他認為,美國與其他盟國需要調整過往由單邊主導的心態,認知到未來的全球治理需要更多協調與妥協。中國雖然挑戰現有秩序,但也不是想要完全推翻所有制度,而是更關心如何爭取「話語權」與「制度改革」。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中美競爭下的制度鬥爭,並非冷戰再現
萊克特別反對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擬為冷戰。
他認為,與美蘇冷戰時期截然不同,今天的中美在經濟、科技、氣候變遷等議題上高度互賴,兩國雖有競爭,但不太可能徹底脫鉤或進入全面對抗。「這不是意識形態對決,也不是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萊克說:「制度性競爭雖然存在,但更像是雙方在現有國際架構下,試圖爭取更多影響力與主導權。」
萊克表示,雙方並不是在創造兩套完全分離的秩序,而是對於如何規範世界秩序有不同主張。例如,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中美對補貼政策、技術轉移等議題各有立場;而在氣候變遷談判中,兩國則有合作空間。「這是一場更像『制度競爭』,而非『制度戰爭』,」他說,也就是雙方並未意圖徹底摧毀對方架構,而是在國際制度內部進行調整與重塑。
萊克特別反對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擬為冷戰。張智傑攝
川普放棄美國過去建構的國際秩序基礎
談到美國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轉變,萊克特別指出,川普主義(Trumpism)對國際制度已造成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川普對多邊主義與制度合作的削弱,正是一種「霸權撤退」的具體展現。
「川普放棄美國過去70年來建構的國際秩序基礎,對制度造成的破壞,其實比中國挑戰來得更快、也更深,」萊克說。他舉例指出,川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威脅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使美國長期建立的盟友體系與制度信任基礎出現動搖。
「這是一種內部產生的不確定性,」萊克指出:「美國的盟國開始質疑,美國是否還願意承擔全球領導的責任。」
相較於中國帶來的「外部挑戰」,川普主義造成的,是一種來自體制內部的「自我削弱」,使得美國在制度主導權上的正當性與連續性受到質疑。萊克認為,這也造成許多國家開始尋求制度上的「備案計畫」,例如,強化區域合作、尋找替代機制等。他警告,在川普執政下,美國很可能會進一步抽離全球制度合作,這將不只削弱美國自身的影響力,也會使制度進一步碎片化,讓中國有更多空間推動其替代性的治理框架。
非西方國家應尋求空間,而非選邊站
面對兩大強權的角力,多數非西方國家並不希望重回冷戰格局,而是努力爭取「戰略空間」與「政策自主性」。
萊克認為,這些「中間地帶」國家對未來世界秩序的走向,具有關鍵影響力。「這些國家不像冷戰時期,只能選擇加入哪一邊,他們會根據自身利益選擇性參與,甚至同時與中美維持關係,」他表示。
例如,東南亞國協(ASEAN)國家便是典型案例,在安全議題上與美國合作,在經濟上則與中國深化連結。中東、非洲與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也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過度傾向任何一方。
萊克提到,未來制度的形成將更仰賴「多邊協商」,而非由少數大國單方面制定規則,這也意味著,美國與中國都必須學習如何與其他國家協調政策,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框架。
制度改革與新治理架構的挑戰與契機
隨著舊有秩序鬆動,國際社會面臨的,是制度改革的契機,也是治理危機的考驗。萊克認為,未來的全球治理必須回應以下幾項挑戰:
1.治理多樣性增強
不同國家對治理模式與價值觀的理解不盡相同,新制度必須設計出更具彈性的參與方式。
2.包容新興力量
中國、印度、印尼、巴西等新興大國的角色日益重要,制度設計需讓這些國家感受到參與的正當性。
3.應對全球議題
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科技安全等跨國議題,需更有效的集體協調機制,不能僅靠傳統大國單打獨鬥。
萊克也強調,美國若想維持其全球領導力,必須主動提出制度性改革方案,並與盟友建立新的合作架構。例如,改革WTO、強化全球公共財(如疫苗、氣候資訊)的分配制度等,都是重建國際信任的方式。
萊克也強調,美國若想維持其全球領導力,必須主動提出制度性改革方案,並與盟友建立新的合作架構,如改革WTO。取自X@wto
制度創新與領導意志,共同打造穩定新秩序
總結而言,萊克強調,全球正走向一種「集體領導的新秩序」,未來國際制度的穩定與否,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強如何競合,更仰賴整個國際社會,是否能共同創造具包容性與正當性的治理模式。
然而,制度的穩定,也有賴於主要參與者的領導意志。如果美國內部政治趨向孤立主義、反多邊主義,像川普主義那樣一再削弱制度,那麼即使中國不主導世界秩序,全球仍將面臨一段長期的制度混沌期。「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制度創新,還需要領導者能理解制度的價值,願意持續投入、維護並與他國協調,」萊克強調。
從制度主導走向制度協調,從單邊領導邁向集體治理,全球秩序的未來將取決於各國是否能跨越分歧、重建信任。無論是美國、中國,或是其他制度建構者,未來十年的選擇與行動,將決定全球政治的下一個篇章。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