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生的未來?西方愈來愈盛行「老年女性共居」
根據台灣內政部數據,2023年25至44歲適婚年齡人口中,未婚率達到51%。
許多沒有意願走入傳統婚家的人,總會被質問「晚年孤寂怎麼辦」?
事實上,西方嬰兒潮世代的女性已經透過行動展示一種生活型態:共居——無論是與閨蜜,或者陌生人。
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美國有400萬名50歲以上的女性,生活在至少有兩名同樣年齡層女性的家庭中。
美國波特蘭市的線上共享住房服務機構Let's Share Housing上,80%的客戶是嬰兒潮一代的女性。
另一個美國共享租屋平台SpareRoom,傳播總監賀勤森(Matt Hutchinson)也分享,在該平台上尋找室友或合租雅房的55歲以上人士,數量在五年內幾乎翻倍。其中,更多是女性客戶。
為什麼女性更傾向老年共居?
根據哈佛大學住房聯合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項研究,愈來愈多老年人在住房方面「負擔過重」 ,而老年女性感受到這種經濟壓力更為強烈,因為過往的職場性別不平等,使女性的退休儲蓄比男性少。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負責金融安全和宜居社區的副總裁瓊斯(Jenn Jones)表示,嚴重的住房短缺以及食品雜貨、醫療保健和保險費用上漲,使得許多美國老年人難以負擔每月的開支,「房屋共享,是老年人維持生活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年長約五年,以及女性普遍更有意願與能力經營社群生活,也是主要因素。
「對金錢的需求,能克服『和陌生人住在一起』的不適,但有人會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也是重點,」共享住房顧問普盧哈爾(Annamarie Pluhar)說明這種趨勢上升的原因。
研究顯示,孤獨感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甚至影響生理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早逝的風險。
來自費城的教育顧問羅南坎普(Sue Ronnenkamp)就是這樣的例子,控制生活成本和有室友同住,是她尋求共享住房的理由, 「作為單身人士,我知道我必須像有伴的人一樣,為自己爭取更多內在的支持,」她說。
事實上,找室友的過程並不輕鬆,還要磨合生活習慣如打掃頻率、客人來訪規則等等。羅南坎普就曾與女性室友因為半夜烘焙巧克力餅乾一事發生爭執。
但她整體很滿意目前的共居生活,每個月有數個晚上與室友一起吃晚餐、和室友的孫子過感恩節,「醒來聽到有人說『早安』和『祝你今天過得愉快』,感覺真好。」
69歲的洛琳錢伯斯(Lorraine Chambers),也是共居者,她與兩名老年女性共同生活。天氣好時,她們會在有紗窗的門廊一起用餐。
洛琳錢伯斯的兒子分享, 「知道媽媽住在一個安全的社區,周圍都是真心關心彼此的人,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同樣盛行老年女性共居的澳洲,甚至為此舉辦了室友的「快速約會」活動。
在黃金海岸,這種兩小時的活動面向50歲以上的女性,每個月舉行一次。參與的女性輪流向小組介紹自己、目前的狀況,和他們理想的住房偏好,並在此媒合「另一半」。
昆士蘭房地產協會執行長莫可瑞拉(Antonia Mercorella)表示,55歲以上的女性最容易陷入無家可歸的境地,「看到這樣的活動在租房危機中出現,令人鼓舞和振奮。」
共居生活,考驗人際力
然而,共居生活,也意味著妥協,像是更少的隱私,以及配合別人的習慣。在晚年時期,人們可能比年輕時更有彈性,也可能在一些事情上更為堅持。
研究共居的專家表示,衝突通常發生在:家務、公共財產、寵物、清潔、房屋溫度、噪音、客人等事項,建議共居者先簽署房屋共享協議。
也有更多業者看到這樣的商機,專攻媒合室友這一領域。
美國科羅拉多州共享房屋平台Sunshine Home Share,就為房主牽線搭橋、對申請成為室友的人進行背景調查(包括要求對方提供推薦信),以及安排試住。
此外,還可以包辦一些家務,像是除草與烹飪,減少室友之間的潛在衝突。
「我們花很多時間確認申請者的溝通能力,」該平台的執行董事朱科夫斯基(Alison L. Joucovsky)說。由此可見,晚年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仍與個人的人際能力有關。
(資料來源:AARP, WP, ABC, Atlantic)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8期《2027企業淘汰賽,AI生存戰 5力決勝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