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電腦副總張嘉淵分享:人類珍貴的想像力與留白,是AI無法取代之處
AI 本質上是數位仿生的神經網路,它擅長風格模仿與收斂,但原創來自人。在設計、科技與人文的交會處,我們要追求的是有目的地整合與人的厚度,而不是把人簡化成資料的影子。
在天下學習舉辦《2025人才永續國際論壇》上,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從科技的視角,談AI時代「人」的位置。他指出,我們總說「做AI給人用」或「從人身上取資料做醫療等應用」,但那個 「I」(人)才是最關鍵、最特殊的出發點。(延伸閱讀:台企遇五大人才斷層,八成企業憂技能落後、過半遇新世代不想當主管)
演講以「Human-Centered」(以人為本)為主軸,串起技術與藝術的交界:想像力如何引導實作與創新,AI作為工具而其目的必須由人定義,以及在人類每個關鍵時刻如何點燃火炬、扭轉局勢。
張嘉淵以音樂與實務工作、產品世代交替的S曲線、以及「熵」的隱喻,說明人才永續的真正課題:在每個關鍵節點,由人點燃下一把火,讓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推動文明向前。
以下是張嘉淵的演講精華(第一人稱):
我想從「以人為本」(Human-Centered)談起。從AI或工程角度看,我們常說「我要做AI給人用」,或「希望從人身上取得更多資訊做醫療或其他用途」。但那個 「I」(人)的角色其實很特殊、很有深度。
今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拋出兩問:「我的未來可以取決於技術嗎?」與「我們需要藝術嗎?」這兩題與人才議題高度相關,也把技術與人文放到同一個座標上思考。
技術與藝術的交界,是想像力帶動的實作與創新
我平常談科技時,會說我們的技術已經來到「最先進」(state of the art)。現在有了AI,我就是用這些「最先進的技術」(state-of-the-art technology)去嘗試「改變」(transform)未來的世界。於是你會同時看到「科學與技術」(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會看到「藝術」(art)同時出現,因為藝術代表著「人文」(humanity)……
繼續閱讀全文👉🏻廣達電腦副總張嘉淵分享:人類珍貴的想像力與留白,是AI無法取代之處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最新研究:83%ChatGPT使用者認知失憶!用AI「不傷腦」三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