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各做各的 花蓮石材二代串連打造共好平台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29日電)「花蓮是全台石材產業最密集的地區,超過9成的建築用石材都是在花蓮加工生產,但好像沒什麼人知道這件事。」法羅石材二代顏士詠語帶感慨地說。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2021年起在花蓮石材產業聚落發酵,透過工廠改造計畫、地震板見學團等企劃,讓這群二、三代接班人梳理各自管理理念、技術優勢等,也媒合餐廳、飯店旅宿、藝術空間或公共藝術合作專案。
透過計畫,原本互不往來的石材二代、三代開始交流,發現彼此的專業不僅不衝突,還能互補,從加工技術、設備到石材品項各有特色,得以串連完整產業鏈。計畫結束後,他們決定讓這股能量延續下去,於是成立「究石都意俱樂部 (Just Do It Stone Club)」。
從競爭對手成為推動石材產業共好夥伴
究石都意俱樂部(Just Do It Stone Club)創立成員有8人,包含奢石專家「法羅石材」、蛇紋石礦主「三泰礦業」(高陽益實業)、大理石建材百貨「煌奇石業」、 Marble Tile薄板建材專家「同達大理石」、五軸水刀的專家「東星名石」、日用石材與禮贈品的客製專家「奇鈺石業」、石材加工與到府安裝達人「松茂石材」,及大理石對花技術職人「兆鴻石業」。
究石都意俱樂部會長顏士詠說,石材上游到下游加工複雜,俱樂部就像工作小組,每個月固定開會,聊聊彼此營運狀況、遇到什麼問題,互相支援。過去長輩習慣低調經營,就怕技術被偷學、生意被搶走,但參加T22計畫讓他們體會到,一起做,可以做得很好、做得更多。
客製化整合服務 打造花蓮石材界統一窗口
究石都意俱樂部希望打破資訊不對等,成為花蓮石材產業的「統一窗口」,顏士詠說,過去客戶得自行尋找石材、合適的加工廠和比價,往往讓客戶轉而選擇磁磚、塗料等替代性建材。
現在客戶只要帶著想法跟設計圖到究石都意俱樂部,就能安排從選材、初步加工、二次加工到安裝一條龍服務,針對每位成員的專長,分發細部工作。顏士詠說,目前成員都是石材業者,未來希望能有設計團隊加入,逐步達到製程、價格都透明化的理想。
低價與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促使他們必須思考產業的發展性。兆鴻石業二代高鄧麗娟說,以前學產品設計,發現大家對大理石的認識有限,因此鑽研大理石的可能性,在不研磨到很細緻的狀況,大理石吸水性甚至比紅磚更好,更天然及耐用。
彭彥富是同達大理石第三代,原本在金融業工作,因從小熟悉工廠流程,回鄉後善用工廠一次、二次加工技術,接下許多非標準化的中小型訂單,近期建築業流行的仿大理石磁磚,其實自家工廠就能做出厚度僅1公分的大理石薄板,兼顧耐用性跟美觀。
煌奇石業的廖品淨說,廠區內早在5年前就引進全自動化雲端石材平台,每片石材完磨後,直接經過高清石材掃描機器,尺寸、照片上傳雲端,讓客人可以隨時隨地「網購」石材。
顏士詠說,石材加工廠近年也逐漸更新機具,取代高耗能、大馬力的機具,提升產能又能節能,切割過程產出的下角料及礦泥,由石材資源化中心去化或再利用;切割所需的用水,經沉澱可再次利用,今年成員高陽益實業通過綠建材、松茂的所有生產線產程也獲碳足跡證明。
採訪當天約在「煌奇石業」的客戶接待室,原本是廠區內用鐵皮搭建的空間,經改造後藉由落地玻璃引入自然光,可清楚看到加工過程,一旁還有簡潔的流程介紹牆面;桌面則是石材樣板,並擺放幾件石藝作品,宛如小型展示廳,是成員們互評改造最好的工廠。
高鄧麗娟透露,過去工廠常見石材與包裝耗材堆滿空間,「亂中有序」是常態,但看到「煌奇石業」的改造成果,自己也開始思考如何讓工廠變得更舒適,讓客人進到工廠的第一印象是舒服的,而不是灰灰髒髒。
傳統石材產業大眾化 還需要時間發酵
顏士詠說,究石都意俱樂部今年正式立案,難以用營收數字衡量效益,成立初衷希望透過開放工廠、資源整合,讓更多人知道,可能你家的地板、電視牆或餐桌,是出於花蓮的石材工廠。
他說,雖然短期內看不到訂單,但創造出的關注度將在長期逐漸回流,石材產業不再只是加工端的存在,而是成為另一種被看見、被理解的生活美學,甚至成為體驗遊程、到花蓮旅遊的選擇,雖然這還需要一段很長的發酵時間,但無論未來如何發展,他們都希望秉持俱樂部名稱的精神-Just Do It!(編輯:黃名璽)1140729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