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軒】故事不見得全是真的,重點是它為什麼要這麼說?《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
每當人提起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1727),腦海中總會浮現那幅幾乎全民記憶的畫面:一顆紅潤的蘋果從天而降,啪地砸在牛頓的頭上,靈光一閃,萬有引力由此誕生。這畫面傳神有趣、琅琅上口,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我自己曾在英國親眼見過傳說中的「牛頓蘋果樹」,那是據說砸中牛頓的蘋果的後代。我看過兩棵:一棵位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外面,旁邊立了一個牌子,明白寫著這棵樹與牛頓的淵源;另一棵則在倫敦的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內,是我一位當地研究員高中同學帶我前往參觀的。可惜當時是週末,無法入內,只能隔著圍欄遠觀。我還一度開玩笑地想取些葉片回台灣做DNA檢測,甚至幻想把枝條截斷帶回種植,最後當然理智戰勝了衝動──畢竟這種行為可能觸法。
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科學故事,往往被說得天花亂墜,活像神話傳說。牛頓坐在樹下被蘋果砸頭而頓悟萬有引力,阿基米德(Archimedes,´Αρχιμήδης;前287─前212)泡澡時忽然大叫「我發現了!」然後光溜溜跑到街上。這些畫面在腦中根深蒂固,猶如刻在記憶石碑上的浮雕。但《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長久以來被誤解的科學故事大解密》(Et la Pomme ne Tomba pas sur la Tête de Newton)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一把掃去歷史長河上的浮光掠影,還原那一段段科學進程背後的真實面貌。
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科學史,它是一本「以假破假、以人說理」的書。《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作者義大利科普作家安托萬.侯盧─賈西亞(Antoine Houlou-Garcia)用七分幽默、三分諷刺的語調,帶領讀者穿越知識迷霧,看清那些以訛傳訛的科學傳奇如何一步步被神話,甚至被當作教科書內容、搬上舞台、拍成影片,最後變成我們心中的「事實」。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這本書,正是從這樣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神話破題,帶領讀者穿梭在歷史與傳說的縫隙中,抽絲剝繭、去偽存真。說它是科普,不如說它是一本寫給所有「曾經被故事欺騙過」的人的醒腦劑。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揭開牛頓的神話,不只是要證明那顆蘋果沒砸中,而是指出那幅畫面背後的刻意編排與歷史斷章。牛頓在生前的確有提過蘋果這件事,但那是一段思索的引子,不是靈光乍現的起點。真正讓牛頓成為牛頓的,是他長年累月的沉潛與計算,是他在瘟疫期間避居鄉下,閉門苦思物體運動的規律,是他站在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約100─168)、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與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的肩膀上,融會貫通、另闢蹊徑的過程。
然而,當我望著牛頓那棵矮小平凡的蘋果樹,心中湧起的並不是神聖的崇拜,而是一種極其深刻的人性投射。傳說雖假,啟發卻真。人們或許無法理解牛頓的數學,但可以記住一顆蘋果掉下的畫面,進而對宇宙運行產生好奇。這,或許就是神話最溫柔的力量。
這種力量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如此渴望簡化複雜的歷史?是不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比一段晦澀的真相更容易流傳?這也許正是人類天性的投射,我們希望在混亂的知識洪流中,抓住一根能說得通的救命稻草。可惜,一般人並不愛這種長篇累牘、枯燥無味的累積過程。比起「埋首書堆數十載」,我們更樂見「頓悟如雷劈」,於是,一個戲劇性的版本便油然而生、流傳百年。
另外,說到牛頓的傳奇,又怎能不提他與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之間那場「誰是微積分之父」的筆戰?這段恩怨情仇堪比權力遊戲,兩人皆為絕世才子,卻也彼此敵視,爭論誰才是微積分的真正發明人。牛頓一方堅稱早在萊布尼茲之前就已提出概念,只是尚未發表;而萊布尼茲則主張自己獨立思考、自成體系。雙方陣營各執一詞,筆墨硝煙彌漫整個歐洲學界。
有趣的是,現代數學界普遍認為兩人確實各自獨立發展了微積分,風格迥異卻殊途同歸。萊布尼茲發明的記號沿用至今,而牛頓的理論則為天體力學奠定基礎。這場爭執說到底,也是一種「誰先登頂」的英雄爭鋒,更反映出知識發展中的「重複發現」現象。
侯盧─賈西亞並不只停留在質疑與批判,他更進一步引導我們建立正確的科學素養。他強調,科學並非鐵板一塊,而是一套可以被質疑、被修正的系統。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古典力學到相對論,每一次革命性的發現,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發出的聲音。若無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探索,牛頓的理論不可能憑空出現。同樣的,若無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1866)、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年4月29日─1912)與米列娃(Mileva Marić,Милева Марић;1875─1948)等人的協助,相對論也不會這麼快面世。科學的進步是「薪火相傳」、「集思廣益」的結果,而不是某位天才的單人秀。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另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章節,則是關於阿基米德從浴缸裡跳出來大喊「我發現了!」(Eureka,εὕρηκα),並裸奔上街的傳說。這聽來天真爛漫、畫面感十足的故事,其實也多半是後人添油加醋的結果。當時的古希臘社會,男性裸奔並不稀奇,反倒是後世的道德觀念,將此情節添以渲染,使故事更添神秘與張力。真實的科學發現,恐怕比這段裸奔來得更複雜也更樸實。
一路讀下來,讀者會驚覺──原來我們所熟知的「偉大瞬間」,往往都是「精心包裝」的產品。居禮夫人(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Curie;1867─1934)的故事令人唏噓,她在性別歧視的重壓下,兩度獲得諾貝爾獎,卻始終無法獲得與男性同儕平等的待遇。《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指出,許多女性的科學貢獻被刻意隱匿、歸功於男性,這並非孤例,而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壓迫。
例如《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也提到另一位被歷史邊緣化的女性──沙特萊夫人(Gabrielle É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1706─1749)。她不僅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情人,更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的第一位法文譯者,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註解,卻長期未被列入重要貢獻者名單。後來她的工作甚至遭《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剽竊,令人痛心疾首。這些事實讓人明白,科學史上不僅有知識的傳承,還有不公的沉默。
到了後半段,《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探討了「比薩斜塔實驗」其實可能從未發生、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的疫苗研究存在道德爭議、甚至連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證明地球是圓的這句話都站不住腳。這些內容如醍醐灌頂,讓人驚覺知識的表層之下,還藏著無數未解的真相與「被選擇性記錄」的歷史。
更具啟發性的是作者如何處理「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形象。過去我們總被灌輸他是個考試落榜、學業平平的奇才,彷彿他的成功全靠天賦異稟。但事實上,他的科學成就是厚積薄發的典範。他在瑞士專利局的沉潛歲月中,默默閱讀大量科學論文,並與當時多位學者保持通信交流。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她可能在數學推導與思路驗證上扮演重要角色,卻長期被歷史忽略。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談彩虹顏色的故事頗具寓意。我們從小被教導彩虹有七種顏色,對應音階的七個音符,聽來優雅又有邏輯。然而,這其實是牛頓為了「配得上音樂的和諧」而主觀劃分的結果。真實的彩虹色彩過渡是連續的,何止七種?這樣的例子令人會心一笑,也讓人警醒:即使是牛頓,也可能為了美學與象徵性,而非科學事實,調整觀點與說法。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讓人反思我們對西方科學起源的刻板印象。長久以來,我們總以為「科學始於希臘」,但事實上,包括數學、天文與醫學等知識,早在古巴比倫、中國與印度便已蓬勃發展。古希臘學者雖為科學奠基,卻不是唯一源頭。這提醒我們,科學從來不是某一文化的專利,而是人類智慧的共同成果。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直指許多科學家的靈光乍現傳說如夢如幻。無論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與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在哥本哈根對話時預言原子彈,還是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1829─1896)夢見蛇咬自己而發現苯環結構,這些故事往往難以考據,卻因其「戲劇性強」而深入人心。這也說明了人類天生偏好聽故事──但故事未必等於真相。
在這個假訊息橫飛、網紅說法大行其道的時代,《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就像一面明鏡,不只照見我們的無知,也照亮科學探索的正道。它不求神化任何人,而是告訴我們:只要願意追問、願意查證,每個人都能參與科學,成為知識之路上的同行者。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也不忘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何總是對這些「靈感瞬間」的故事深信不疑?從牛頓的蘋果、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特斯拉(Nikola Tesla,Никола Тесла;1856─1943)在公園裡聽到宇宙的聲音──這些故事之所以流傳,正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一蹴可幾」、「天降奇才」的想像。人們喜歡戲劇性,勝過艱辛的真相。正所謂「道聽塗說、以假亂真」,這本書提醒我們:科學不是神話,而是方法;不是天賦,而是堅持。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中更探討「假訊息如何傳播」。在今天資訊爆炸的時代,假新聞、偽科學充斥其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誤傳的幫兇。因此,建立「多方查證」的能力,是我們抵禦錯誤資訊、守護真相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本書不只是揭穿歷史的錯誤,更是教我們「怎麼分辨真假」的活教材。
侯盧─賈西亞不只將目光放在科學家的偉業與糾葛,更讓我們看見一條條背後未被記錄的支線──那些曾在黑暗中擦出光芒、卻被歷史遺忘的名字。從女性、少數族群,到被體制排除的異議者,這些人的存在證明了:真理並不屬於少數人。科學的價值,不在於一人獨大,而在於百花齊放。
最重要的是,《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教我們不再「囫圇吞棗」,而要「明辨是非」、「追根究柢」。當我們懂得質疑傳說,便開始真正走上科學之路。這不是一本只有學者才看得懂的書,而是一本給每一位想看懂世界的人,照亮真相的明燈。
推薦給所有從小就愛聽故事、長大後想懂真相的人──《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將讓你看見,科學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充滿人性的曲折歷程,是人人可以參與的探索之旅。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不只是拆穿故事,更是召喚理性與懷疑精神。它提醒我們,科學的進展從來都不是直線上升的奇蹟,而是繞道重來、試錯改進的曲線。這是破解迷思、重塑常識的一帖清涼良藥。讀完它,或許你不會變成科學家,但你會成為一個更清明、更有判斷力的現代公民。這正是我們在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當下,最需要的閱讀體驗,適合每一位對真相有興趣的人閱讀。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科學:
延伸閱讀: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電子書 - ︵︵︵︵︵︵︵︵︵︵︵︵︵︵︵︵︵︵︵︵︵牛頓真的是被蘋果砸到才發現萬有引力?阿基米德真的是在浴缸裡找到靈感?︶︶︶︶︶︶︶︶︶︶︶︶︶︶︶︶︶︶︶︶︶你以為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