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高敏感人群嗎?如何辨別HSP、為何高敏感可能是一種天賦
是否有人告訴過你「不要那麼敏感」,或者「堅強一點」?
如果你經常被指責「太敏感」,那麼你可能是高敏感人群(HSP)。據估計,全球有15%到30%的人口都是HSP。
作家、心理治療師、Podcast節目「The Late Discovered Club」的創辦人與主持人凱瑟琳·阿斯塔(Catherine Asta)告訴《南華早報》:「我這輩子都被告知我過於敏感、或者太戲劇化。」阿斯塔的節目主要為自閉症女性發聲,因為她自己也是自閉症患者。不過她是在晚近幾年才被確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學會在所有讓你感到不安全的空間、面孔和場合,用面具來保護自己」。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atherine Asta(@catherine.asta)分享的貼文
直到三十多歲,在經歷了一段反覆不定的倦怠期後,阿斯塔才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她在英國接受了心理治療師的培訓,目前正在撰寫她的第二本書。有趣的是,阿斯塔發現自己的故事並不罕見,她有不少上年紀的同事,這些人一生都感覺自己「思維方式不同尋常」,卻搞不清楚原因。
阿斯塔說:「隨著我們理解的不斷加深,很多事情突然變得清晰起來。」
美國臨床研究心理學家伊萊恩·阿隆(Elaine Aron)在1990年代創造了「HSP」一詞。它指的是對身體、情緒和社交情境高度敏感(或者感官處理敏感度較高)的人,以及對環境刺激有高度感知的人。阿隆在她的著作《高敏感人群》中描述了這一點,她的研究也是2020年紀錄片《敏感:不為人知的故事》的主題,由加拿大裔美國創作歌手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Nadine Morissette)主演。
HSP可能會覺得嘈雜的人群和明亮的燈光令人難以忍受、更容易受到暴力或混亂的困擾;比其他人更容易從人們的聲音和臉部表情中,察覺到情感或細微差別;他們可能更有同情心,但也更容易受到過度刺激;他們可能會注意到天氣和季節的細微變化、無法忍受粗糙織物帶來的觸感、也無法被光滑的織物撫慰;他們可能更容易焦慮,內心充滿強烈的批評;他們也可能更常有一些身體和生物學特徵,例如食物敏感、麩質或乳糖不耐症、過敏和癲癇。
患有高敏感度精神分裂症(HSP)或神經發散症的人(即大腦運作方式與常人不同)可能會做特別生動的夢。有些人認為,這些夢境可以提供預知未來的機會。阿斯塔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憶起自己在2023年從一個「極其逼真的夢境」中醒來。有意思的是,阿斯塔有次夢見自己的乳房裡有一個腫塊,結果現實果真如同夢境,而且三週後,醫生確診這個腫塊是惡性乳癌、並且已經擴散到淋巴結。
阿斯塔說,醫療人員一開始都不相信她,「但如果我沒有做過那個夢,我今天可能就沒辦法在這裡了,我的高度敏感救了我的命。」阿斯塔接受了六個週期的化療、六個月的類固醇和骨髓注射、切除了17個淋巴結、切除乳房腫瘤、十個週期的放射治療、六個週期的標靶治療,她失去了所有的頭髮,化療引發神經損傷、疲勞、慢性疼痛與指甲脫落——但她終究活了下來。
科學家認為,HSP是一種神經異常現象,而非心理失調。它可以是一種天賦,通常會表現為注重細節、創造力驚人,以及渴求深入的聯繫。據稱包括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Jane Goodall)、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著名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著名女演員葛倫・葛羅絲(Glenn Close)人權活動家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都是HSP。不過其實HSP無法被「診斷」出來,只能透過性格特徵進行判斷。
Surrey大學的心理學家 Michael Pluess與Jay Belsky 曾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約有30%的人高度敏感、30%的人低度敏感、其餘40%的人介乎兩者之間。Pluess 說,根據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敏感度的影響程度其實差不多,「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敏感度差異,約有 50% 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但環境與個人經歷也會影響敏感度」。(推薦閱讀)【BBC深度解析】一文看懂台灣談判籌碼與挑戰:20%是輸是贏?出口業者又怎麼看?
心理學家Kirsty Allan表示,她遇到的HSP往往感到束手無策,因為他們這一生都一直被告知一些無益的訊息,像是「你太敏感了,你需要堅強起來」,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根本性的缺陷。Allan舉辦了HSP靜修營,希望幫助高敏感人群感受到被擁抱和被支持的感覺,進而尊重與利用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甚至發掘出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魔力。Allan說,HSP其實天生的賢者、治療師與巫師。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