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軍備局徵求的五款「軍用商規」無人機
國防部近期公告史上最大規模的「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案,計畫在2025至2027年間,採購48,750架無人機,預算規模估計約500億新台幣。
此採購案不僅是國軍建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象徵著台海防衛正全力加速建構符合無人機時代的作戰能力。
本次採購案涵蓋「五種不同類型」無人機,可一窺國軍針對未來戰場需求的初步規劃:
甲式多旋翼型:採購數量高達32,000架,性能為多軸旋翼垂直起降,導控、影像及數據傳輸6公里(含)以上,空載可滯空達30分鐘以上,額外酬載2.5公斤以上之彈藥重量並可滯空達7分鐘以上,應為短程的自爆式或偵察/打擊 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
FPV無人機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俄烏都大量使用,戰果豐碩成為戰場新寵。在台海戰場上,我軍的FPV可在遠超傳統槍枝射程外,精準打擊敵方人員或車輛。
乙式多旋翼型:採購數量為7,800架,仍為多軸旋翼垂直起降,不過酬載能力與滯空時間皆優於甲式,如訊號傳輸距離25公里(含)以上,額外酬載10公斤以上之彈藥重量並可飛行滯空達60分鐘以上。
此型號可視為甲式的「重型可重複使用版」,通常為戰場監視/砲兵指揮等用途,或使用投擲炸彈方式,摧毀價值更高的目標,例如裝甲車輛或指揮所。
丙式定翼型:採購數量為3,950架,採彈射升空,作戰半徑達90公里以上,滯空時間超過2小時,並能攜帶10公斤的額外酬載。
長航程使其能選擇擔任中程偵察與攻擊角色,對敵方縱深目標進行長時間監視,或針對高價值目標致命打擊,可能為我國劍翔無人機改良的平價衛星定位版。
丁式定翼型:採購數量為5,800架,與丙式同樣為彈射起飛,不過作戰半徑30公里,滯空30分鐘,明顯大幅減少,體積應也會大幅縮小。
其定位與角色,應為台版的美國「彈簧刀300」(AeroVironment Switchblade 300)反人員巡飛彈或升級版的「彈簧刀600」(Switchblade 600)反裝甲巡飛彈,可由單兵攜帶,專門用於打擊前線或淺縱深區域的敵方目標、陣地與集結點。
戊式垂直起降定翼型:採購數量為700架,結合了旋翼機的靈活起降與定翼機的長航時優勢。作戰半徑達100公里,滯空時間超過2.5小時,是理想的長程戰術偵察平台。
其功能類似於美軍近年採用的「V-BAT」或「Aerosonde HQ」垂直起降無人機,能深入敵後執行監控與目標標定任務,且無需跑道或發射架,也能提供給海軍或海巡艦艇,部署彈性極高。
軍用商規
這五款無人機的規格各異,但共通點是採用「軍用商規」,並優先由國內廠商承製。這代表將借助台灣成熟的商用無人機科技實力,快速、大量地生產符合軍事需求的裝備。
包括雷虎科技、中光電、經緯航太、長榮航太、漢翔等國內廠商皆已表態,準備好迎接這次挑戰。
從烏俄戰爭的經驗來看,大量、低成本的無人機已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國軍當然有專門單位徹底研究俄烏戰爭,複製有用經驗到台海防衛作戰中。
透過廣泛部署各型無人機,從灘頭到縱深,建構一個多層次、高密度的偵察與打擊網絡,有效強化國土防衛的不對稱戰力。(本文授權轉載自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臉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