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慘敗剖析「5大戰略」 吳崑玉:賴清德、林右昌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726大罷免結果出爐,全數不通過,罷免團體慘輸。賴清德總統昨天(7/26)說:「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喊話,「不要將罷免行動窄化為政黨對決,扭曲為政黨勝負」,民進黨目前為止都是低調回應。政治評論員吳崑玉今天(7/27)發文表示,直接點名賴清德與林右昌,欠罷團及支持者一個「道歉」。
吳崑玉說,大罷免失敗可以分五個戰術問題來檢討。「成功有一千個母親,失敗就是孤兒。」這是1961年豬灣登陸失敗後,CIA行動負責人畢塞爾出面扛責時所說的名言。但更可怕的是,失敗的孤兒不覺得他自己是孤兒,毫不檢討自己作為的失誤,反而想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繼續好官我自為之。
吳崑玉也直接點名,就是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黨主席賴清德。敗後聲明還在說這是公民團體的運動,你民進黨都沒有參與嗎?如果真的沒參與,那更令人吐血。對手國民黨是傾全黨之力反制罷免,民進黨坐在旁邊涼涼嗎?如果大罷免成功,得利的可是你民進黨。就算被人罵說「當家不鬧事」,打成「藍綠對決」,你不該有個立場、有個態度、全力支援嗎?林濁水罵得好,現在這個民進黨,連當個側翼都當不好,憑什麼來領導國家?
吳崑玉也批評,選後檢討不是要找戰犯,但必須做AAR(After Action Review),找出失誤之處與改進之道,你們做了嗎?這種敗後聲明,完全就是態度問題,就是怕敗選責任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來,你們是當官當久了,都當成白斬雞了嗎?整個大罷免過程,從戰略到戰術,都有一堆值得檢討修正之處,民進黨的責任逃得掉嗎?
第一個戰略,吳崑玉直言,就是最初討論要「全面罷免」還是「精準罷免」時,反對「全面罷免」的聲音是比較大的,但最後大多數人都被老柯說服,轉而支持大罷免。大罷免與精準罷免最大的差別,還不是文宣上的問題,而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大罷免一定會激起藍白群眾的危機感,而且戰區都是藍營優勢選區,要打反手拍,耗時耗力,比正常選舉還要難,所以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許多人曾以為綠營中央執政,能運用更多資源投入,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到了第三階段,黨中央要求各地公職全力協助罷團,但錢呢?黨中央一面看板補助5千塊,但懂行的都知道,隨便掛一面看板一個月,最少3萬6起跳,沒個10萬20萬,根本搶不到像樣的地點和Size。
藍營則是集中火力打三階,看板海報、公車廣告、傳單小冊、選舉小物全下,綠營議員自己明年就要選舉,那來那麼多閒錢支援罷團?林錫耀當秘書長時,為了反四大公投,辦上千場說明會,據說花了五、六千萬,請問林右昌,這次大罷免花了多少?思考戰略決策時沒有算到資源投入規模,而戰略決策本身就是兵力火力等資源配置的藝術,大罷免可以喊,但打到三階還是要精準投入重點區域打殲滅戰,而非全面性的打擊潰戰,沒錢就要「縮小打擊面,擴大爭取面」,請黨中央翻翻這一年的帳本,配置對嗎?投入夠嗎?重心有抓出來嗎?這是第一個錯誤。
吳崑玉指出,第二個錯誤是空戰的步調與精確度,至少不要講錯話,做錯事,讓敵人撿到槍。賴清德的「雜質」說讓藍營撿到槍,因為那代表一種政治潔癖,一種「大清洗」的期待,而清洗正是民主社會的大敵。再來是老柯,從一開始講大罷免,就在講要改選立法院長,這不但把韓國瑜打出門,還又給藍營再撿一把槍,將大罷免講成柯建銘想當立法院長想瘋了,再配上柯總召美美的定裝照。第三個講錯話的叫卓院長,普發現金一萬,贊不贊成都該有個明確的立場,幹嘛在立法院還沒送出公文前開記者會,還講得猶豫不決,蛇鼠兩端?有足夠餘錢就普發,絕不贊成舉債普發,一句話講完了。結果要普發的撿到槍,不普發的也沒了支持理由及動力,猶豫與折衷通常是最壞的方案,在此完全體現。
吳崑玉續指,再來是府院黨各方發言系統,面對在野聚焦賴總統攻擊,應該有效回應,該撿槍時要撿槍,而不是降溫躺著挨槍。凌濤說賴下週戒嚴,硬的可以說藍營立委每天腦袋想的都是多數掌權就類戒嚴,軟的可以模仿梁文傑口氣酸凌濤是不是有腎臟病,所以才成天老想著「戒鹽」?政治吵架從來不是吵贏吵服對方用的,政治吵架是吵給第三者聽的,要講到對方氣得半死,但旁邊人笑得半死。其實黃國昌與國民黨發言系統罵人都是很素很粗的直攻,轉個彎甩回去就能讓對方糗到爆。以前也有人問候咱老闆的娘,我回:「伊母一百歲溜,你還有興趣?你還吃得下去喔?我不知道你嘴口甲好咧?」結果誰糗?
吳崑玉繼續表示,第三個是議題設定問題。「反共保台」招式用老,個人八卦又不足以致命,為什麼要罷免這個人?始終沒有足夠強有力的訴求,也沒有矯正後希望的描繪。Lasswell說成功的政治文宣有四個要素:「厭惡、恐懼、喜歡、希望。」反共保台只是訴求恐懼,亂砍預算、不給討論是人所厭惡,但國民黨立委一解凍預算,這題居然就不打了,你覺得他們過了罷免這關,領到免死金牌後,不會變本加厲,加倍奉還嗎?為什麼要罷免?因為我們需要一個正常國家,正常國會,可以討論,可以爭辯,這才叫民主,這才是人們喜歡的樣子。
只要罷掉幾個惡質立委,我們就可以擁有正常國會,並建立機制與習慣讓公民團體參與國會議事,這才是希望。但整個大罷免過程,議題過度向抗共保台傾斜,加上雜質說,於是只吸引得到綠軍本盤,對中間選民沒有吸引力與說服力。講簡單點,綠營與罷團只會用轟炸機全面火力洗地,但對於對方的主要據點與論述核心,缺乏深入的描述。我一直強調,大罷免的重心是「為何而戰?」為什麼要罷免這事,一定得深入講清楚,但同溫層太厚,抗中保台變成普世價值,結果就是缺乏延展性,抓不到痛點引起共鳴。
吳崑玉觀察,第四個錯誤還是回到組織與配置問題。罷團再強,終究是游擊隊,游擊隊打到二階過關此種程度,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進三階是大規模投票會戰,游擊隊打不了會戰,正規軍必須下場打,會戰才能打得贏。所以,自始我就反對民進黨三階時還躲在罷團身後,那會很難打。最簡單的例子,每個選區是否該有個領軍指揮?這個指揮最好還是成功罷免後補選立委的主要人選?如此,不論人脈、金脈的募集與投入才有個標的,動起來才有組織性威力。再來,很早就講過,藍營在韓國瑜選高雄市長後,建立起一套以LINE、社團、校友會等組成的動員與通訊系統,同時具有文宣與動員功能,但綠營似乎始終做不起來。這就使得綠營愈來愈依賴媒體與空戰,結果就是選舉很忙,但動員很不踏實。
吳崑玉認為第五個問題,就是「哀兵必勝,驕兵必敗」。二階連署怎麼過的?這裡缺五千張,那裡缺四千張,天天狂喊危機,大家卯起來簽就過關了。但是二階31:0卻造成了「大罷免,(一定)大成功」的錯覺,每天聽到的全是信心喊話,樂觀預估,網路上一片互相踩踏,無情碾壓,也沒有人再去喊「一人拉兩票」,或建立電話中心、催票中心,綠營政治人物也忙著釋放樂觀訊息,最後階段沒有人卯起來訴求危機,大力催票。反而藍營低頭低調,默默進行動員,將所有力量壓在三階投票,訴求國民黨亡黨危機。最鮮明的對比是,投票前一天,國民黨與北市府估票,認為頂多掉一席葉元之,而綠營立委還在講可以罷掉8-10席。這就說明綠營樂觀訊息與氛圍的傳佈,已經蔓延到黨政高層與估票系統,而估票系統是最不應該被樂觀或悲觀情緒影響的單位,唯一的KPI就是準確。當估票系統與黨政高層都只收到不符現實的樂觀訊息時,這個組織大概就已經「官僚化」了,報喜不報憂變成常態,那離倒台也不遠了,馬政府末年就是處於這種狀況。
吳崑玉也說,講白點,民進黨黨政幹部,不能只是向罷團「感謝」,你們欠大家一個「道歉」。這些公民團體的空戰、陸戰、行政效率與外在表現,都比民進黨中央強太多了。民進黨需要的是從心態到行動能力徹底的改造,起碼把稿子寫好,講話講好,救災做好,估票估好,資源能夠打多大的仗給算好。如果不知道怎麼做?那乾脆把人換掉,換成罷團的幹部來做,絕對比現在的黨工做得好。在大罷免中,唯一值得稱道與讚譽的是各位罷團志工,那是台灣公民社會的體現,說明由一塊塊樂高積木堆疊起來,相互協作,相互支援,各有所長,凡事互相的系統,遠比現存的黨政高層金字塔系統有用,而這正是民主制度之所以具有強大韌性的基礎。雖然罷團也有罷團內部的問題,但協作機制可以不斷修正,全有或全無的官僚系統與金字塔結構卻很難調整,我們都需要向罷團學習。
吳崑玉最後總結,失敗雖然讓人挫折,但請大家記住這個努力過程中,那些讓人感動的片段,勾好那些讓你可以依靠的戰友,那才是一生最珍貴的資產。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