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非挖水井到接管AI新創事業:他選擇成為「非典型」醫者,走人少的路
課本裡的少年,走人少之路:在西非挖井、蓋孤兒院,赴非洲任醫療外交官,進入產業引領AI智醫。他向年輕學子分享:選人少一點的路、多走一哩路、選難一點的路;學會換位思考、寬容憐憫、終身學習。
連加恩,可以說是「少年成名」。
就算你不知道他,也一定在國小五年級國語課本上讀過他的文章。而他以自身經歷寫就的《愛呆西非連加恩》,還被改編成公視電視劇《45度C天空下》。
2001年,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連加恩,成為台灣的第一屆外交替代役。而他選擇的國家,是少有人去的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
本可以「只是去當個兵」,但他卻在那裡幫當地居民挖水井、舉辦「用垃圾換舊衣」活動,甚至還興建了一座可以收容約100名兒童的孤兒院(後更名為「霖恩小學」)。
最近,他的新書《走人少的路:連加恩的非典型旅程》出版,記錄了自己在非洲國家擔任醫療外交官、進入哈佛攻讀公衛博士、返台加入高端疫苗的故事。現在,他是宏碁智醫的董事長暨執行長。
在台灣,醫學院向來匯聚最頂尖的學生,但連加恩卻走上少有人走的「岔路」,並以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引領他一路向前。
一盆牙的震撼:走過偏鄉義診,留下不帶偏見的眼光
連加恩1976年出生於台北,童年的大部份暑假,他都會隨父親去偏鄉義診。作為牙醫的父親,已經連續去偏鄉義診了20年。彼時,台灣還沒有健保制度。
城市長大的小孩,到了鄉下會覺得什麼都很新奇,晚上在教堂把兩張板凳拼成床、洗澡直接對著水龍頭沖,「小時候不會知道五星級飯店和睡在板凳上的差別,但對小孩來講是有趣的經驗。」
白天,連加恩跟著當地的孩子一起爬山、採野百合。繞了一圈回去後,發現父親義診的地方有一個小盆子,裝了一大堆牙齒。父親說沒辦法,這裡沒有牙醫,沒辦法補牙、做牙套,所以全是來拔牙的。「當時義診蠻開眼界的,沒想到城鄉差距那麼大,」連加恩回憶。
還有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觸動,是在澎湖。連加恩和教友在教堂外唱歌,放工後的漁民路過,連加恩邀請他們一起唱歌,漁民卻說,「我們跟你們不一樣,我們是沒有讀書的,」這讓連加恩大為震撼……
繼續閱讀全文👉🏻從西非挖水井到接管AI新創事業:他選擇成為「非典型」醫者,走人少的路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不只想救「一個人」!奇美醫師廖家德:主推實證醫學,「上醫醫國」救治更多人
脫下白袍提筆寫作,為何選擇「不乖」?侯文詠:我的典範都從好玩出發,因為好玩所以永保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