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過境遭拒 共和黨集體沉默對台態度轉變
美國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11日刊出〈共和黨正在疏遠台灣?〉指出川普政府的對中貿易考量與新右翼勢力崛起,讓共和黨對台灣的態度悄然發生轉變。先前對賴清德過境遭拒的集體噤聲,便反映出共和黨淡化「台灣牌」的傾向。
這篇由美國杜蘭大學博士候選人史嘉辰(Jiachen Shi)寫的文章中提及,過去選戰期間「誰更支持台灣」曾是兩黨展現外交優勢的固定手法,且共和黨一向更熱衷藉此論證政策勝過對手。然而,當白宮拒絕過境時,多位民主黨議員接連發聲,曾經活躍於台灣問題的共和黨人卻出現罕見的集體沉默。
文中分析,這種沉默背後首先是經濟壓力。川普以高關稅施壓中國,卻讓依賴農業和輕工業的共和黨票倉遭遇巨大衝擊。共和黨眾議員貝肯(Don Bacon)坦言,由於玉米與黃豆出口受阻,內布拉斯加州GDP一年內下滑6%。面對明年期中選舉,任何額外刺激中國、擴大損失的行動,都可能損害選情,共和黨因此在涉台問題上更加克制。
同時,俄烏戰爭已成川普一大要害。由於無法說服印度減少採購俄羅斯石油,另一主要買家中國對烏克蘭和平的重要性便直線上升。川普明白,中國保持中立對美俄之間取得突破至關重要,台海局勢升級勢必打亂上述外交考量,是白宮最不樂見的局面。
共和黨淡化台灣牌的第二項理由,則是黨內新右翼的崛起。新右翼強調「美國優先」,不將民進黨視為天然盟友,甚至認為賴的作法激怒中方,與美國核心利益相悖。文中分析,民進黨長年將共和黨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並在前總統歐巴馬和拜登任內與民主黨密切來往,因此難以理解新右翼的理念。雙方的脫節鞏固了新右翼的兩岸政策─避免在台海問題直接對抗中國。
對新右翼而言,重視台灣不僅與不干涉主義背道而馳,政治回報也相當有限,只要透過零星、象徵性的對華強硬言論,就能滿足部分真正關注亞洲的選民,無需全面擁抱台灣。
文末稱,或許共和黨仍會在競選期間重提台灣,但隨著關稅休兵期延長,以及戰事斡旋仍需中方配合,川普與共和黨便不會輕易冒險用台灣問題激怒中國。若這種做法奏效,新右翼的不干涉主義可能在川普任內持續強化,並延續到未來的共和黨政府。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