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菲律賓香蕉林 台灣慈青見苦惜福
台灣的慈青人文教育交流團,在菲律賓當地志工的陪伴下,到北納卯省,翻山涉水,實地探訪原住民的生活與香蕉園耕作情況。疫情期間,慈濟曾協助當地三千五百戶家庭度過難關,更在2022年起推動香蕉種植計畫,提供樹苗與技術,幫助部落走向自力耕生。今年將把計畫推廣到更多家庭,讓希望的香蕉林持續茁壯,陪伴更多生命走出困境。
來自台灣的慈濟青年與志工小心翼翼涉溪,這趟要前往原住民部落關懷,溼滑又陡峭的山路又是一大考驗。一段陡坡,讓人氣喘吁吁,不得不想到,原住民朋友每天要到山上工作,又上又下的,還要扛香蕉,唯一的男同學體驗原民辛勞,步步小心要送到集中地。
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 林英超:「自己要做一遍才知道,原來 香蕉採收這麼辛苦,走這麼陡的路 這樣扛下來,其實每串香蕉都很重,所以這個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
納卯慈濟志工 蔡天保:「(2022年疫情)我們是第一次,看到原住民這麼地困難,每一個家庭 我們去家訪,都沒有看到一粒大米,一日三餐 看旁邊種什麼,比如說種香蕉 吃香蕉,種玉米就吃玉米。」
蔡天保開始教他們種香蕉賣錢, 每戶給一千棵香蕉樹苗,共幫助了四十五戶家庭,每兩周還會派技術人員來看香蕉樹成長的狀況,採收時,志工再以高於市價的價格收購,讓原民有穩定收入。
納卯慈濟志工 蔡天保:「讓他們(慈青)看看這邊菲律賓,這麼貧困的這些原住民,讓他們來感受一下,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那麼好的生活。」
實地了解原民家庭,低矮狹小的房舍,除了煮食的地方,就是一張桌子,雙人床大小的竹床,其實是兩大四小睡覺的地方。
台灣慈青 姬燕蓉:「他們的屋頂沒有很好,即使看上去 就可以看到光了,所以一旦下雨 一定會漏水,他們也分享說, 每次下雨都沒辦法睡覺,雨水肯定會滴在身上,但他們還是 就是要習慣。」
屋外,一位婦人帶著已咳嗽一年的外孫女來看醫生,因為女兒過世,女婿不知去向,由她獨自撫養。體會山上的生活辛苦,慈青們更知福惜福,帶來物資要送給原民朋友,他們不是被遺忘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