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智慧防災設施因應氣候 穩定作物減損
農業部自106年起,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目的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同時增強農業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去年(113年)屏東縣,接連遭3颱襲擊,影響高樹蜜棗的產期,有設置溫室的棗農表示,棗園有溫網室加強型水平棚架,構造採鋼梁支撐,降低了颱風帶來的衝擊。
高樹鄉棗農 林春年:「這個就是內遮雨棚,它外面是網子,然後裡面這個遮雨棚就可以,採收時間的時候,就可以放下來。」
這裡是高樹鄉蜜棗農林春年,設置的加強型水平棚架網室,目的是提供嬌貴的蜜棗,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不過經過了幾次颱風襲擊之後,網室結構容易損毀,還在網室裡架設天橋。
高樹鄉棗農 林春年:「像這個、這個、這個結構,這是個天橋,我上面把這一區的網子都壓住了。」
但是現在不是只有抗風,還要抗雨水。
種蜜棗20多年經驗的林春年,最擔心的就是,蜜棗在開花期遇上雨水,一般的網室設施,無法抵擋下雨,便開始建構溫室來種蜜棗。
高樹鄉棗農 林春年:「108年我就有搭第一棟的鋼骨型的結構的溫室,然後因為政府,政府都有幫忙農民有補助,然後我覺得像這樣極端氣候,其實它真的在我在照顧上的話,它會讓我比較有穩定,因為沒有受損我們就有得採收。」
「這個就是那個美國規定我們的,這個所謂的標準溫室,要做的雙重門。」
臺灣有蘭花王國美名,蘭花種苗超過9成銷往海外,一年高達上億株,屏東潮州有個蘭花種苗公司,被譽為蘭花界的台積電,專注種苗研發並行銷全球,溫室設施相當重要。
蘭花公司總經理 林畯騰:「因為我們組培需要無塵室,所以我們會把一些無塵室,做在這個鋼骨結構的建築下面,基本上我們的上面它就是溫室。」
業者表示,為打破農業靠天吃飯的限制,必須要將氣候影響因素排除掉,公司打造高科技業等級的廠房,掌控蘭花成長期,生產良率高達95%以上,年產量也突破1500萬株,成為設施型農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