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川普半導體關稅重點在「如果…」
紐約人是出了名的愛聊天,他們不喜歡空間裡沉默的氛圍,所以即使搭電梯、超市排隊結帳,也會主動和旁人攀談兩句,哪怕對方是個轉身就不再相遇的陌生人也無所謂,這可視為生活在彼此快速擦身而過的大都會,一種傳達友善的方式(紐約外來人口眾多)。因為這一特性,使得全美各地雖然都說英語,紐約客的語意卻可能截然不同,無論聽起來是友善、諷刺還是粗魯。
至於愛聊天的另一特色,即「聽眾」也很愛回話,尤其如果他認同你的觀點,紐約人很少只會默默欣賞,他們會迅速而明確地傳達自己的感受,就算用最簡單的「哇」、「噢」,都有鼓勵你繼續講下去的用意。初來乍到,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那是一種質疑就不敢再發表高論,結果剛好相反,對方很可能正期待著與你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順著以上愛聊天的習性,同時也造就了長居紐約者一種潛在認知──「作為紐約人,替對方把話說完是一種禮貌。」(說話的人本身也會有這種期待)。這一認知,正是過去美國語言學家用以分析川普說話的其一角度,語言學家們相信「源自於紐約的經驗歷程」,必然相當程度塑造了川普的行事風格。
語言學家看到川普「風格」的獨特性,主要在於他和傳統政治人物的語言模式尤其不一樣。首先,川普不只很少照本宣科,他許多談話句子還經常斷斷續續,並在聽似未完之時,就立刻從一個想法快速跳到另一個想法,有時近乎語無倫次。川普競選2016總統之初,很多媒體記者對記錄他的公開講話確實感到有些頭痛,因為脫稿就算了,他的演說往往會出現漫無目的,且充滿離題和難以理解的岔路,讓人很難抓重點。
比方說,川普曾在一場競選集會上(2015南卡)上,先從自己一位很聰明的理工叔叔講起,然後講到自己受教育的過程,再跳到他對核能的見解,接著又穿插假設自己如果是個自由派民主黨人,並同時論及女性智商和伊朗人的談判能力。結果,落落長的談話,川普只是要表達一個重點──「伊朗協議對美國不利」。
美國記者有段時間摸索了好久,才跟上川普開啟話題後毫無邏輯可言的思路。但他們後來發現,從「紐約人的聊天法」看,川普這人就簡單多了,這亦是透過現場觀眾和川普互動所得的領悟,也就是川普任何時候的說話,都不是用來朗讀的(包括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他的陳述風格一路以來都是根植於口語,而非書寫語,無論是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記者,因為自認有如實傳達講者意見的責任,所以很在乎邏輯的連貫性(怕讀者、觀眾看不懂、聽不懂),但川普的受眾好像沒這個問題,他們僅僅藉由川普講話的語調、節奏或手勢,就得以補足川普語言進入「文字形式」後可能失去的判斷線索。簡單講,普羅大眾都能輕易聽懂川普的話,因為他和受眾間經常是透過細微的暗示,就破解了諸多看似離題和胡言亂語的交談,唯有字斟句酌、想太多的記者才需要猜半天。
然後,當我們再回到「作為紐約人,替對方把話說完是一種禮貌」,就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來川普不只老愛喋喋不休,二來且無畏把話說得「顛三倒四」,因為他已經習慣「聽眾會替自己把話說完」。
進一步,紐約經歷造就的川普風格,另外也在於不管川普說什麼、面對什麼,都帶有濃濃推銷員的說話技巧,最大效用就是為塑造受眾的潛意識。包括不管真假,他常是以「很多人都在說…」開頭,再用「相信我」結尾,其中邏輯的空隙,便多由聽眾間與之共鳴的情緒協助填滿。對川普風格簡單、粗暴但有效的形容就是這樣來的。
回過頭來看他對半導體的最新說法是:「我們將對晶片和半導體徵收大約100%的關稅。但如果你是在美國設廠,那就不會被課稅」,川普接著說:「即使你正在建廠還尚未投入生產,但就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建設項目而言,如果你的工程正在推動,就不用繳納關稅。」那麼,就像當時他講了大半天再收歸「伊朗協議對美國不利」的結論一樣,以語言學家過去對紐約客川普語言模式做出的解釋,川普此刻最在乎,或不在課徵恐怕要你倒的關稅,而在「如果…」是否有解。今日台灣股民似乎看到的也是這樣。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