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手機提供天氣資訊「老是不準」? 氣象署親曝背後原因
現代人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股票、天氣、新聞等各種資訊就能全部掌握。然而,你是否曾覺得手機內建的天氣預報,與實際情況有落差呢?氣象署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手機或電腦內建的天氣App、或搜尋引擎提供的天氣預報資料,是各家科技巨頭公司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但也因此可能會忽略地區特性造成的現象,建議民眾小心解讀、謹慎使用。
中央氣象署8月7日在粉絲專頁上發文:「你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嗎?」文中指出,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3C產品的普及,許多民眾已經習慣透過手機裡內建的天氣資訊App、或是Google、Apple等科技巨頭在各種應用程式來了解天氣資訊。此外,也有一些民間的氣象公司會自主開發App、網站來提供氣象資訊。
氣象署回顧,1980年代以前受限於科技,氣象預報幾乎完全依賴人為的判斷,依照觀測資料結果繪製天氣圖,加上預報員的經驗,以人為主觀判斷,來預測天氣系統的變化;後來隨著高速電腦發展,利用電腦建立天氣模型,才有了「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產製作業,「難以想像的巨量『資料』,在各個環節由電腦、人為處理後,最終轉譯成人容易理解的『資訊』並加以『展示』,才變成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
中央氣象署解釋,上述應用程式自動提供的氣象資訊,往往是手機廠商、搜尋引擎或App營運商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根據「電腦模型計算後的原始輸出」,或是「僅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和基本偏差修正後的模型資料」。甚至某些應用程式服務僅提供「尚未經過轉譯的原始資料」,若沒有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或概念,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詮釋。
氣象署強調,來自電腦的模型計算資料,僅是將真實的複雜世界高度簡化,距離真實狀況還會有差距,尤其台灣地形複雜,某些地理區域特性明顯,更有很多電腦模型無法直接掌握的部分,因此由國家官方氣象單位發布的天氣預報,還要經過氣象專業人員根據過去的經驗去進行人為解讀、修正。氣象署指出,預報員們會每天分析大量的模式預報及觀測資料,經過開會討論、研判,綜整天氣變化的可能性後,才做出最後的預報結論。
因此,氣象署提醒,如果民眾習慣將手機或電腦內建的天氣App、或搜尋引擎提供的預報資料作為判斷天氣的主要資訊來源,使用上要更加小心謹慎的解讀,並且需要多方參考比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