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祭4大行動 清除風災石綿建材廢棄物
記者郭曉蓓/臺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灣,逾4萬戶屋頂受損,大量石綿瓦碎落成災後最大環境隱憂。環境部今(11)日宣布下週起啟動「石綿瓦地圖建置」、「無人機盤查」、「合格專業清運」及「強化稽查」4大行動,中央與地方全力投入,確保石綿廢棄物安全妥善去化。
環境部在風災後立即調查嘉義縣市、臺南市因災害產生石綿建材廢棄物清理所需費用,立即向行政院爭取特別統籌分配稅款7.8億元,行政院已於7月29日核定,可用於與石綿建材廢棄物清理相關環境整理、人力僱用、防護用具、暫置場整理作業,加快災後復原速度。
為運用行政院專案補助,環境部、地方環保局與在地民間團體聯手,下週將啟動4項行動,包括與民間合作建置「石綿瓦地圖」,整合現況資訊與申報系統;結合化學署既有高光譜航遙測資料,運用「無人機盤查」並與地面巡查比對;由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合作,透過採購合格廠商進行「合格專業清運」,降低環境與健康風險;及「強化稽查」與處罰,針對災區民宅與農畜戶提供協助,但對於工廠或非災區惡意棄置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嚴懲,並運用最新技術追查。
環境部表示,這是臺灣首次面對萬噸級石綿建材廢棄物同時出現的情況,讓社會了解並依序落實處理計畫至關重要。近期已前往多處百噸級石綿瓦集中場勘查,顯示災後復原的急迫性。未來將持續跨部門與民間協力,確保石綿建材廢棄物安全、迅速、妥善地完成清除處理。
至於各界關注的太陽光電案場風災受損進度,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指出,自7月15日至今,環境部共巡檢嘉南屏地區25場,其中嚴重受損者在嘉義縣有7場、臺南市1場,其中有5場已在8月1日前完成改善,剩下3場已分別遭開罰100萬。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提醒,災後清理石綿廢棄物有「三不二約」原則,「不接觸」、「不敲碎」、「不洩露」,並以N95口罩、手套等用具防護降低接觸風險。「約拆除」、「約清運」應委託專業廠商並聯絡各地環保局專線清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