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AI 內容建立「數位身分」!中國「AI 標註令」新規正式生效,社群平台全面迎戰
為應對 AIGC(AI 生成內容)可能引發的挑戰,中國政府推出「AI 標註令」新法規,並在 2025 年 9 月 1 日正式生效,目的是為 AI 生成的內容建立明確「數位身份」,確保使用者在接觸 AI 生成資訊時擁有充分的知情權。
這項新規定明確要求,所有透過 AI 生成的內容,不論是文字、圖像、音訊、影片,乃至於虛擬場景及其他形式的內容,不論是明確讓使用者一眼就能辨識出內容是由 AI 生成,或是利用數位浮水印嵌入內容中,都必須在社群平台上標註,且不得刪除或修改,以防止內容在轉發或二次編輯時被「洗白」。
「AI 標註令」的主要內容
「AI 標註令」要求社群平台在內容發布前必須進行審查,需要識別 AIGC 標記,對於那些無法識別或疑似為 AIGC 的內容,平台應該添加風險提示。
至於用戶端,「AI 標註令」會在用戶發布內容時,要求用戶主動聲明內容是否為 AI 生成內容。另外,微信更要求用戶發布由 AI 生成的內容時,還需指明新聞、娛樂、個人意見等內容類別。
推動「AI 標註令」的關鍵原因與挑戰
中國力推「AI 標註令」並非偶然,而是對 AI 技術「雙面刃」特性的回應,以及對潛在社會風險的警惕。例如「AI 標註令」的核心目的之一,便是要遏制虛假資訊的傳播,並打擊日益猖獗的網路詐騙、輿論操縱等惡意行為,也期待能藉此解決由 AI 內容引發的著作權侵權問題。
今年 4 月,中國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重點針對 AI 換臉、AI 語音模仿及未標註的生成內容。根據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CAC)的數據,截至 6 月,中國已移除逾 96 萬條非法或有害資訊,並對約 3,700 個帳號進行處置,顯示出監管力度日益加強。目前生成式 AI 的透明化已成全球共識,中國選擇 「先立法、再落地」 的模式,強調平台與用戶的合規責任,展現 AI 治理上的強硬態度。
儘管對標註 AI 生成內容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例如可能導致部分原創內容被錯誤標記為 AI 生成,因此法規在強調 AI 內容識別的同時,也特別強調需要建立相應機制來保障創作者的合法權益,防止誤標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遵守新規,微信、小紅書、抖音等中國各大網路平台已迅速採取行動,推出各自的識別和標註機制,並透過強制標註,讓使用者能更有效地辨識 AI 生成內容,從而避免被虛假或誤導性資訊蒙蔽。
未來,監管機構將持續強化執行力度,對利用 AI 散布虛假資訊、操縱輿論或惡意詐騙的行為依法處罰。這項法規不僅標誌著中國在 AI 治理上的積極作為,也意味著全球 AI 產業在透明化與合規化的道路上,將面臨更多挑戰與調整。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Global Times》、《CGTN》、《the decoder》、《SCMP》,圖片來源:AI 工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