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掀成本海嘯!BCG:企業需「去平均化」
[NOWnews今日新聞] 川普今年對各國課徵關稅,影響全球各產業的貿易成本,掀起巨大海嘯,全球供應鏈定價策略成為下一階段重要命題,但企業往往忽略這一部分。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今(2)日表示,企業若能將市場與定價「去平均化」,並打破「零和」思維,才能更靈活應對衝擊,也能維持競爭力與利潤空間。
8月新施行的關稅稅率,以貿易加權計算,金屬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升至 34.4%、時尚與奢侈品 33.5%、耐久性消費品 33.1%、汽車零組件 23.3%,為受影響最深的產業。部分未涵蓋於232條款豁免的產業(如半導體與生技製藥)則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儘管政策細節仍有可能調整,企業須假設關稅將長期存在,並重新審視定價與採購策略,以因應貿易規則波動。
BCG指出,企業定價可從三面向來思考,包括成本、客戶價值、競爭者價格。在關稅恐慌時期,BCG研究顯示,定價會是短期內,讓企業獲利有更佳表現的方式之一,一般而言讓利會是20%至30%,但B2B會是不同比例,而客製產品化大概就是10至15% ,透過加強定價管理,能讓營收提升3至8% ,而獲利更能提升50%。
BCG資深合夥人、BCG營銷與定價專項全球負責人Jean-Manuel Izaret更指出,企業不應將高成本壓力簡化為「非漲不可」或「自行吸收」的零和選擇。若將過多成本轉嫁給客戶,可能削弱競爭力、流失市占率;若自行吸收過多成本,則可能侵蝕利潤。唯有將市場的複雜性視為資源而非障礙,企業才能在關稅高漲的新環境中維持定價自主權。
而面對川普高關稅,Jean-Manuel Izaret建議,企業手段就是需要客製化、需要有專業的團隊,對比百萬美元的關稅影響,其實更有效率。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吳學霖直言,台灣很少會去談定價,主要聚焦成本和供應鏈,此次關稅可能是轉機,如何重新訂價與上下游溝通,做得好可能比競爭者更有優勢,從中脫穎而出。
此外,吳學霖提到,過去定價常被視為在成本上加上固定利潤率的公式化操作。如今AI與數據分析工具的運用,讓企業能以更細緻的方式評估客戶敏感度、產品組合與競爭動態。定價不再只是成本的延伸,而是一個能夠塑造市場與提升營運成果的核心決策。
BCG提出三大原則,協助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突圍:
一、市場與定價的「去平均化」:將市場進行區隔,根據客群、地區、時間等因素靈活調整價格,才能更公平地分攤關稅成本,避免全面漲價引發消費者反彈。
二、有效利用AI和數據分析工具:使用進階工具快速模擬關稅影響,特別是針對擁有廣泛產品組合的企業,可以享有更高的決策速度與透明度,並優化定價決策。
三、理解自身的「定價遊戲」:各家企業可根據自身市場特性、競爭環境等,量身打造應對措施。
Jean-Manuel Izaret強調,在成本高度波動的環境下,行動最慢的企業往往承受最嚴重的利潤衝擊,也就是說,延遲行動或毫無作為是破壞利潤最快的方式。企業「去平均化」不僅能更快反應市場,也能更有效維持競爭力與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