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狂潮下,企業如何打贏定價戰?BCG:去平均化、快反應,AI不是萬靈丹
美國政府自8月起實施新一輪關稅措施,全球經貿格局迎來重大轉變,「如何定價」成為企業應對通膨與利潤壓力的核心戰略課題。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指出,在成本劇烈波動的環境下,企業若能將市場與定價「去平均化」,根據客群、區域與產品動態調整,將能更有效維持競爭力與利潤空間。
BCG指出,自川普政府開啟關稅政策以來,許多產業受到高度衝擊。以貿易加權計算,金屬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升至34.4%、時尚與奢侈品33.5%、耐久性消費品33.1%、汽車零組件23.3%。部分未涵蓋於232條款豁免的產業(如半導體、生技製藥)則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打破零和思維,重新掌握定價主導權
美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創下2022年6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顯示企業開始調整定價策略。BCG資深合夥人暨全球營銷與定價專項負責人 Jean-Manuel Izaret(JMI)指出:「企業不能將高成本壓力簡化為『一定要漲』或『只能吸收』的二選一。」
他強調,若將過多成本轉嫁給客戶,將削弱競爭力;若全數吸收,則侵蝕獲利;「唯有跳脫零和邏輯,視市場複雜性為資源,而非障礙,企業才能在變局中維持定價主導權。」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BCG X 大中華區負責人吳學霖補充:「應對關稅衝擊,將是區分企業優劣的分水嶺。許多台灣企業仍將焦點放在供應鏈管理與成本控制,較少主動討論定價策略。事實上,定價不只是成本的延伸,更是企業塑造市場與營運成果的槓桿。」
AI廣泛應用於定價,但仍無法取代人類判斷
媒體問答環節中,《風傳媒》提問:「面對多重市場與關稅挑戰,企業能否藉由AI強化定價策略,提升決策效率與彈性?」
對此,吳學霖指出,AI在定價的應用與日常的商業工具如Co-Pilot不同,定價更依賴模型再訓練與大數據判斷。「AI能協助從歷史資料中預測最適價格,甚至模擬在不同價格條件下的成交機率。但前提是企業要先有穩固的基本資料與流程。」
吳學霖強調企業若要真正受惠於AI,需先完成三項基本工作:
1. 認知定價的重要性;
2. 建立專責的定價團隊;
3. 建立可供AI運作的流程與資料基礎。
「你得先把基本功做到80分,AI才有機會幫你衝到90、100分,」吳學霖強調。
JMI補充,AI與機器學習其實早已在定價領域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處理龐大的產品組合與合約資訊時。例如,生成式AI可自動讀取並解析數百份合約內容,快速找出條款異動對價格的影響,大幅提升反應速度。
但他也提醒,AI尚未能完全取代人類的判斷與價值理解。他舉出AI公司Anthropic的實驗案例:該公司曾讓AI主導產品報價與交易協商,結果三週內就因策略錯誤造成虧損而被迫終止。「AI目前還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價值,也不懂什麼時候該讓步。這些判斷,目前還是得靠人。」
企業如果反應慢,利潤將嚴重流失
美國關稅政策走向不明,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持續上升。JMI警告:「我們看到,行動最慢的企業,往往承受最嚴重的利潤衝擊。」他呼籲,企業須主動拆解市場結構與客群差異,擺脫一刀切的平均定價策略,才能真正保有價格主導權。
BCG建議企業從以下三大原則入手,強化定價靈活度與戰略高度:
1. 市場與定價「去平均化」:針對不同市場區隔、地區或客戶族群採取差異化定價。
2. 有效導入AI與數據分析工具:模擬關稅影響、優化決策速度與準確性。
3. 理解自身的「定價遊戲」:根據產業性質與競爭環境,選擇最合適的定價架構。
BCG總結出七大定價策略(又稱「定價遊戲」),幫助企業根據自身市場特性制定適配方案:
* 價值定價(Value Game):以客戶感知價值為核心,如奢侈品、高科技產品。
* 統一定價(Uniform Game):適用於需求穩定、買方眾多的市場。
* 成本定價(Cost Game):產品同質化程度高時,強調成本效率與控制。
* 權力定價(Power Game):供應與需求集中市場中,靠談判取得平衡。
* 客製化定價(Custom Game):B2B市場常見,根據個別客戶設計交易方案。
* 選擇定價(Choice Game):提供價格組合,引導顧客自我選擇。
* 動態定價(Dynamic Game):即時調整價格,如航空、電商等依需求變化彈性定價。(推薦閱讀)FinTechOn 2025 暨 AFA 高峰會揭幕!多國代表共商「金融科技」、「全球供應鏈」新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