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AI 洗牌下定價戰,BCG:台廠別再只談成本,是時候導入定價管理
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與AI浪潮交織之際,「怎麼訂價」正成為台灣企業的核心課題。BCG 行銷與定價專項全球負責人 Jean-Manuel Izaret(JMI)與 BCG 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BCG X 大中華區負責人吳學霖分享指出,多數台廠長年把焦點放在成本與供應鏈,卻忽略了可在短時間、以更小投資撐起營收與獲利的關鍵槓桿,也就是更系統化的定價能力。
BCG 分享其實務經驗顯示,導入定價管理後,企業在不改變產品與出貨量的情況下,單靠「少打折、少漏價」即可拉升營收約 3% 至 8%,對本就以個位數淨利為常態的台廠而言,等同於把獲利推高 50% 甚至翻倍。
JMI 直言,面對關稅變動,最常見也最錯誤的反應,是「通通加價或通通吸收」。真正有效的是用「分眾、分客戶、分對手」的精準方案,把同一筆關稅衝擊,拆解成不同客戶與市場的差異化回應:有的維繫關係、有的守毛利、有的轉移戰場,甚至按區域採不同條件議價。
這需要企業把定價從「前線業務的報價術」升級為「跨部門的治理機制」,由能掌控企業與市場金流向的單位主導,設定原則、監督執行、動態調整,讓定價真正走進策略核心。BCG 在其《策略性定價六邊形》模型中,將企業可採行的七種定價模式條理化,涵蓋價值、統一、成本、權力、客製、選擇與動態等情境,協助管理層在不同產業結構與買賣方權力分布下,選擇對應打法並辨識風險與機會。
就台灣常見結構而言,許多科技供應鏈其實並非「完全商品化」的成本戰場,而更接近「權力定價」或「客製定價」,買賣雙方高度集中、產品差異受技術標準拘束,部分成熟供應商才供得出來,價格因此兼具賽局與談判色彩。
另一邊則是基於專案條件、附加服務與折扣組合的個別議價。這兩類情境最需要建立「分客戶、分合約、分情境」的定價規則與準則庫,搭配銷售授權矩陣與事前推演(playbook),在每次報價與季度談判循環中,有據可依地擺位,而非臨場「感覺」行事。
BCG 認為,關稅不是單一變數,AI 更把定價帶進高維空間。一方面,生成式 AI 可讀取與總結大量合約條款、歷史交易、競價紀錄與供需狀態,快速提示「此客戶在何條件下接受何價差」、「此區域可推升幅度的成功機率」,協助業務在報價前多想一步。
另一方面,機器學習早已可在零售與 B2B 場景,以多因子模型對價格—需求彈性進行持續校正,將「訂多少、何時調、調哪一段產品/客群」從經驗決策,轉為可監控的數據流程。BCG 也提醒,定價 AI 要「人機協作」而非完全自動,像是把 AI 當助理做蒐整、測算與情境模擬,由定價團隊最後拍板,才能避免「模型最優、商業最差」的落差。
在「策略六邊形」的視角下,企業該先判斷自己當下身處哪一塊,再決定如何從不利區域「搬家」到更有利的位置。若仍在「成本定價」區域,重心是透過效率換取有限的定價彈性;若具備差異化能力,則應朝「價值定價」與「選擇定價」移動,前者靠強價值主張換取更高單價與毛利,後者用產品梯度與行為經濟學設計,維持價差、避免客戶向下轉級;若上下游集中且替代有限,則要用「權力定價」的規則,設計談判節奏與讓利邊界,兼顧關係與利潤。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可快變、常變、邊談邊變」的新常態,JMI 建議企業放棄一次到位的統一價調,改採「滾動式—分案執行」,先選出最需守住的關鍵客戶與市場,明確定義何處守毛利、何處守份額、何處轉單或轉區;每一季按供應鏈與客戶動態重算配方,讓價格跟著策略跑而不是反過來被動承受。BCG 也強調,誰能在企業內部「主導金流向」,誰就能真正主導定價;因此,建立定價治理(Pricing Governance)與跨部門制衡,才是讓機制長久運作的唯一解。
AI 到底能把定價做多好?吳學霖給出務實路徑,先把「基本功」建起來,包含成立定價團隊、資料治理、授權矩陣與報價流程;等內功到位,再導入 AI 做「80 分到 90 分」的躍升,例如以模型化方式估算各客群對漲價的敏感度、各產品線在不同區域的「可推升幅度」,以及「折扣少給一點仍可成交」的勝率評分。這種用法在 BCG 方法論中,被視為把「市場特性與洞察融入組織運作原則」的關鍵步驟,亦即把定價從戰術操作,推進到公司級策略工具。
至於台灣企業最常問的風險「萬一調價就被客戶換掉怎麼辦?」JMI 提醒,真正的風險不在「調價」本身,而在「沒有理由的齊頭式調價」。當你以資料與價值論證為基礎、針對特定合約與服務層級調整,並同步提出可替代的價值組合(如交期、保固、專屬支援),就算失去個別客戶,也不至於「一起流失」,而整體收益仍可正向。
而在高價值供應鏈(如尖端製程或特定關鍵零組件)中,企業的議價力來自長期技術積累與替代者稀缺,這種結構性力量不會被短期政策瞬間抹去,真正該做的是審慎分流、強化在不同地區的合規與供應韌性,同時讓定價反映策略重點客戶的長期價值。
把鏡頭拉回台灣,主持人總結了三個實操重點:第一,別再低估自身差異化與議價力,台廠早已不是單純「可替代」的角色;第二,「多拿那幾個百分點」的威力被嚴重低估,3%~8% 的價格優化,足以大幅放大底線;第三,定價是企業要新建的能力,而非一次性的專案──需要AI工具、流程重塑與管理層決心。BCG的「策略性定價六邊形」提供了路線圖,但能否把地圖變成路,關鍵在於台廠是否願意把定價從前線交回到公司治理與策略層面,讓每一次報價、每一張合約,真正服務於企業的長期位置與資源配置。
(首圖來源:B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