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低價突圍 出口市占不降反升
[NOWnews今日新聞] 金融時報報導,在全球勞工成本普遍上升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正透過本土機器人技術推動新一波低成本自動化,不僅降低勞力支出,更強化了對國際市場的供應力。儘管人力成本已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國仍持續擴大其勞力密集產品的出口市占。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數據,中國工廠每年新增的工業機器人裝置量約28萬台,位居全球之冠,其機器人密度已超越德國,並逼近南韓。這背後的推力,正是來自眾多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快速崛起。
以成都卡諾普機器人科技為例,該公司專注於中階機器人製造,其產品定價僅為日本安川電機、發那科(FANUC)、德國KUKA及瑞典ABB等國際大廠的六成。執行長李良軍形容,「不是每個工廠都需要Audi A8。對大多數客戶來說,我們的功能就足夠了。」
四川眉山的雙勝新能源車業,便是卡諾普機器人的用戶之一。該公司使用焊接型機器人生產三輪電動車,每導入一台機器手臂,即可讓勞動成本減半,效率顯著提升。過去三年來,雙勝已有半數產線實現自動化,並以人民幣6000元左右的單價,將成品外銷至東南亞、非洲及美國。
這類案例顯示,即使中國東莞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已達人民幣5200元(約729美元),高出印度的194美元,但中國仍憑藉自動化生產的高效率與低價格,穩固其全球出口地位。
根據哈佛大學成長實驗室的貿易資料,中國近年在低階製造領域的出口市占率不減反增。2019至2023年間,掃帚、拖把、筆類等小型產品的全球占有率提高9個百分點至52.3%;家具出口市占率提升1.5個百分點,玩具則從54.3%攀升至56.9%。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法伊(Julian Evans-Pritchard)指出,這種現象與傳統經濟發展軌跡背道而馳,過去工資上升往往代表低階製造業將外移,但中國藉由自產、平價機器人有效壓制了這一波轉移潮。
目前,中國境內工業機器人約半數來自本土廠商。這些企業主打「夠用就好」的實用主義策略,避開高階市場競爭,以穩定性能和超低價格快速打進中小企業生產線,推動一場無聲卻深遠的製造業變革。
隨著本土機器人技術持續進化,從三輪搬運車到家具、自行車與健身器材等品類,正逐步被納入自動化生產範疇,也讓中國製造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