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女建築詩人林徽因,就算全世界覺得女性不適合讀建築,她仍為理想奮鬥|Wazaiii 奇女子故事沙龍|
戲劇《人間四月天》讓徐志摩與他生命中的女人們聲名大噪!徐志摩傾慕林徽因的才氣,才子才女相互欣賞,但林徽因最終情定梁思成,兩人共同赴美留學,鍾愛建築,一生為建築奔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能寫詩能建築的林徽因 既溫柔又剛強
才女林徽因出身於書香世家,祖父林孝恂是晚清翰林,父親林長民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詩人;優渥的家庭環境,為她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自幼耳濡目染下,造就她在文學、藝術方面展現驚人的天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林徽因的名字「徽音」是由祖父從《詩經》中選取的,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徽音有美譽之意。 林徽因在14歲那年隨父親遊歷歐洲,異國遊歷為她打開了全新的世界大門,讓她開始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與潛能,也正是在這段期間,她受到歐洲建築藝術的薰陶,更堅定了投身建築事業的決心。這段倫敦遊歷,也成為影響她一生的啟蒙,而期間她與徐志摩相遇,更成為浪漫佳話。徐志摩的愛慕與追求,為她的人生增加了許多風花雪月,然而她沒有陷入詩人柔情裡的迷途,堅定走上自己的路。
在情感上人間清醒的林徽因,展現著獨立女性的一面,她有自己的才情,有自己要去的路。她寫詩寫故人,作品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記憶》、《別丟掉》等,日後更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建築詩人。」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rt by Women - Women in Arts #womensart(@art.by.women_women.in.arts)分享的貼文
對當時傳統的社會氛圍來說,林徽因可以說是很西化,很洋派,由於她的閱歷不受限於中國,後來又至美求學,因此造就出她擁有在當時社會堪稱前衛的思維,也是獨立女性的典範,不知讓多少女性羨煞,多少男性傾倒。
姐妹情誼生變 冰心「嫉妒」與林徽因的氣度
在民國之時的文壇,林徽因與冰心的「太太的客廳」事件,常為後人津津樂道,甚至演繹為所謂的「閨蜜反目」或「才女互撕」。冰心的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的諷刺小品,被認為是影射林徽因的社交圈子。此文一出,林徽因立即回贈冰心一罈山西老陳醋。這一來一往,被解讀為兩位才女之間的暗中較量,甚至帶著些許酸澀的「嫉妒」意味。
冰心崇尚清靜,偏愛寫作,對當時北京文人圈的浮華交際可能有所不滿,而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則是當時文人雅士交流思想、碰撞靈感的沙龍,充滿了活力和開放性。林徽因以一罈醋回敬,既展現了她的幽默與智慧,也體現她不屑於正面辯駁的豁達。她未因此陷入口舌之爭,而是選擇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然後繼續專注於她所熱愛的建築事業。她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無需他人的評斷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林徽因誕辰120周年 終獲 美國賓大建築學位
一生熱愛建築,卻因性別之故未拿到建築學位。2024年適逢林徽因入學100周年,誕辰120周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魏茲曼設計學院在2024年的畢業典禮上,正式追授中國現代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建築學士學位,並於5月19日舉行「林徽因入學賓大百年暨建築學院追授慶典」,讓當年因性別之故,難以圓夢的林徽因,在百年後,由外孫女于葵代表領取學位證書。
美國賓州大學補頒建築學學士學位給林徽因,表彰她作為中國現代建築的先驅;賓州大學魏茲曼設計學院院長史丹納受訪時曾表示,「我們在糾正歷史上的錯誤。林徽因沒有被授予學位就是因為她的女性身分。」
當年林徽因和夫婿梁思成在魏茲曼設計學院就讀,1924年建築系以部分課程不適合女性修讀為由拒絕了林徽因入學申請,因而她只能進入美術系就讀,她非但不妄自菲薄,以優異成績修完美術系課程,同時也修讀建築學學士學位課程,畢業時丈夫梁思成拿到建築系學位,而她拿到美術學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作為現代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儘管歷經戰爭與疾病,她仍義無反顧投身建築,將畢生熱情投入建築史、建築設計、建築教育、古建築保護等工作,一生為建築奔走。
一生成為歷史洪流裡的故事 林徽因的美麗與哀愁
林徽因的一生,橫跨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從清末的封建社會,到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再到抗日戰爭,她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懷。她在那個女性地位尚不穩固、思想保守與開放並存的年代,以知識女性的身份,衝破了傳統束縛,毅然投身於她熱愛的建築科學領域,並取得成就,直到51歲那年抱病而亡。她不只是梁思成的妻子,徐志摩的紅顏知己,更是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開拓者,一位以科學嚴謹態度對待學術的建築師,一位詩人,一位藝術家,作為一位知識女性,林徽因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段不凡傳奇。
◎Photo Via:pixels, INSTAGARM (@lightest__star, @eveingaround, @art.by.women_women.in.arts, @tw0629, @daodi_design_platform )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