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鼻噴劑都沒用? 兒少鼻過敏症狀有解:「舌下減敏療法」助長期控制病情
潮健康/編輯部
孩子「成績變差」原因不是貪玩! 1疾病悄聲偷走兒少學習力
隨著九月開學季到來,長期困擾兒童、青少年的過敏性鼻炎,不僅容易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導致課堂專注力下降、課業表現受衝擊。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姚宗杰醫師指出,我國最常見的過敏類型即是過敏性鼻炎,而「塵蟎」為最主要的過敏原,在室內環境中幾乎無所不在,約占過敏原比例的一半以上。
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下族群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37.8%,是全年齡的1.4倍,平均每5人中就有2人罹病。亞洲回顧性研究也顯示,約有40%的病患在6歲前發病,另有30%於青春期發病,且盛行率仍持續攀升。「值得一提的是,5至11歲不僅是過敏性鼻炎的好發年齡,更是重塑免疫的關鍵時期。若能在此階段透過科學方式,訓練免疫系統應對過敏原,不只能幫助有效控制病情、還有望爭取病情的長期控制!」
接軌歐美治療指引 「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新增5-11歲適應症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呂克桓醫師說明,2020年起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成為我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新利器,終結長達十餘年沒有突破性療法的治療停滯期。然而,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卻無法用於兒童病患,臨床上僅能透過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等藥物控制症狀,儘管調高劑量、給藥頻率,治療成效仍難以滿足中重度病患的需求,兒少族群的中重度過敏性鼻炎病患迫切需要新的治療選擇。
好消息是,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適應症已新增5至11歲的病患,只要確認過敏原為塵蟎就有機會用藥,透過每日服用一次藥物的方式,達到長期接觸少量塵蟎萃取物的效果,透過重塑免疫、訓練免疫系統以沉穩面對過敏原。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王敬瑜醫師指出,重塑免疫如同馬拉松長跑,至少治療1.5年後有望迎來長期控制疾病,甚至達到穩定控制。
中重度過敏用傳統治療效果差? 孩子恐陷「睡不好、睡醒累」惡性循環
「 2024年底發表於國際期刊《Lancet Regional Health Europe》的臨床試驗,涵蓋1460位5至11歲病患,證實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在兒童族群中具備與成人相同的療效與安全性!」姚宗杰醫師表示,衛福部於2025年7月23日同意擴大適應症範圍,除了原本12至65歲病人, 5至11歲兒童也在適用範圍。此舉不僅接軌歐美,也象徵著我國兒童過敏性鼻炎治療邁入新里程碑。
呂克桓醫師接續說明,在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尚未新增5至11歲患者的適應症前,兒少病患的治療仍以使用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等傳統治療作為武器。儘管有助於輕度過敏性鼻炎的病患控制症狀,但對於中重度的病患而言,症狀控制的成效往往不高,難以滿足病患與家長的治療期待。
提及過敏性鼻炎對於兒少病患的影響,呂克桓醫師指出,澳洲曾有涉及千人的調查研究指出,中重度過敏性鼻炎兒童在睡前陷入「難入睡→睡不安穩→醒來還是很累」的惡性循環,長期處於睡眠品質不佳、睡眠不足的狀況;而在學習層面,因為流鼻涕、鼻塞、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與睡不好的多重影響下,不少孩子難以專注於課業上,學業成績難以高於平均值。
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如馬拉松訓練 醫:介入1.5年後有望長期控制疾病
王敬瑜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觸到過敏原時,容易引起劇烈發炎反應,且症狀往往難以控制。適用於塵蟎過敏的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便是讓病患長期且少量的接觸塵蟎萃取物,進而減少對於塵蟎的敏感度、並提升耐受性,約需8至14週方可看見症狀改善;穩定服藥1.5年後,更有望大幅減少抗組織胺、鼻噴類固醇等藥物介入,甚至長期控制疾病。
「整個過程有如馬拉松訓練一樣,在練習前期,不僅很容易感受到劇烈的不適,對於進步的表現也未必非常有感。但透過持續的練習,便可逐漸的習慣訓練的強度,越來越能忍受長跑帶來的酸痛感,最終甚至能享受在終點線舉起雙手的喜悅,迎接自在呼吸、輕鬆生活的嶄新狀態!」
王敬瑜醫師提醒,如同馬拉松選手需要教練的專業指導,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也需要仰賴醫師、病患的配合,在兒少過敏性鼻炎在臨床上已有更多治療選擇的今日,切莫相信坊間偏方,或是過度依賴益生菌等保健食品、防蟎寢具,仍建議在醫師的醫囑下,透過科學治療控制疾病。另外,若用藥期間出現副作用,應主動告知醫師並介入「副作用管理」,呼籲患者切勿自行中斷療程,以免前功盡棄。
延伸閱讀:
過敏高峰期來臨! 一發作恐使工作效率「大崩盤」,醫呼籲:做3件事助安全下莊
異位性皮膚炎逾6成合併氣喘、鼻炎! 醫:及早治療防止「破口」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