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年輕化,50歲就恐生骨刺!不想提早退化,醫師推薦4種關節保健運動
根據統計,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到退化性關節炎影響,其中女性比例更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85歲的黃先生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超過10年,膝蓋嚴重變形、疼痛難耐。多年來他嘗試過藥物、復健、玻尿酸與類固醇注射等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卻有限,甚至得長期依賴止痛藥才能勉強行動。就醫時,他已無法獨自行走,需依靠輪椅代步。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評估後發現,黃先生的膝關節已嚴重退化,雖符合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條件,但考量年齡與手術風險,醫師最終建議以「高頻熱凝療法(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緩解疼痛。治療一週後,黃先生疼痛減輕七至八成,終於能重新站起、恢復行走。
退化性膝關節炎年輕化!50歲就可能出現骨刺
根據統計,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到退化性關節炎影響,其中女性比例更高。李宜軒醫師指出,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許多五十出頭的民眾就已出現膝蓋磨損或骨刺現象,常與錯誤運動姿勢、劇烈運動導致過度磨損、或缺乏運動造成肌肉流失有關。
延伸閱讀:「膝關節疼痛」不一定是退化性關節炎!醫曝「皺襞症候群」好發30+年輕人…症狀及治療一次揭
從「喀啦聲」到走不動…膝關節退化分4階段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會隨病程逐步惡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初期:膝蓋出現「喀啦喀啦」摩擦聲,或長時間站立、行走後感到痠軟。
中期:行走、上下樓梯時開始出現疼痛,活動範圍受限。
中後期:即使休息時也會疼痛,影響睡眠與日常生活。
晚期:關節軟骨幾乎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可能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延伸閱讀:40歲後膝蓋彎曲發出異響?可能是膝關節退化了!骨科名醫公開4大傷膝蓋原因與症狀
如何確診膝關節退化?醫師教你看5評估指標
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X光影像與臨床評估。醫師會觀察軟骨縫隙是否變窄、是否出現骨刺,並檢查關節穩定度、疼痛程度及有無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
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止痛新選擇!「高頻熱凝療法」讓疼痛神經暫時休眠
李宜軒醫師說明,高頻熱凝療法原本多用於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如今也應用於膝關節退化的止痛治療。
治療過程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確認施行目標後,接上電源線輸出高頻電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使引起疼痛的神經失去傳導疼痛的能力,降低疼痛。
▲高頻熱凝療法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麻痺痛覺神經。(圖/台北慈濟醫院。)
療程過程會反覆測試電流,確保不影響運動神經。術後可立即或於一週內見效,止痛效果可維持半年至兩年不等。需注意的是,若有急性感染、裝有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並不適用,仍需由醫師評估。
不想關節提早退化,4類低衝擊運動維持關節健康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
- 游泳
- 騎腳踏車
- 股四頭肌運動
- 瑜珈
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現今醫學發達,有多種止痛選項,害怕開刀的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全台350萬人受苦!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中醫師曝「6招自我保健」:按摩6穴位助改善膝關節疼痛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說明,退化性關節炎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與錯誤運動姿勢、劇烈運動導致過度磨損、或缺乏運動造成肌肉流失有關。(圖/台北慈濟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