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GENE思書軒】可以用來打game,能不能用來改變世界:《黃仁勳傳》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4月07日07:06 • 發布於 03月31日02:3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我對科技公司人物傳記可說敬謝不敏,避之唯恐不及。原因很簡單:科技圈宛如戰場,風雲詭譎、瞬息萬變,前浪剛剛拍上沙灘,後浪可能明天就被拍死在岸邊。未蓋棺,難論定,一不小心,今日神話,明日笑話。除非主角早已作古,否則我實在提不起勁把一個「進行式」當作經典讀。

尤其在台灣,黃仁勳幾乎被封神。肥宅膜拜皮衣教主,他一出現夜市,粉絲便蜂擁而至,爭相拍照打卡,恍如巨星降臨。我卻只想遠觀,冷眼旁觀這場集體狂歡,不願隨波逐流,跟風瞎起鬨。

直到某天,一位朋友強力推薦《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The Thinking Machine: Jense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Microchip),信誓旦旦說:「這不是崇拜傳記,是一本真正講AI的科普好書。」我抱持半信半疑的心情翻開幾頁,結果──一口氣讀到深夜,欲罷不能,拍案叫絕。

黃仁勳傳》打著傳記名號,骨子裡卻是人工智慧興起的史詩。從矽谷興衰、GPU的誕生與演進、AI崛起的關鍵轉折,一路鋪陳,高潮迭起、跌宕起伏,閱讀體驗如坐雲霄飛車,刺激過癮。難得見到一本書能兼顧深度與可讀性,既有科技含金量,又不失人味與節奏,真是鳳毛麟角。

談到科技業,不能不提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社群媒體霸權,白人說了算。Meta、Google、Twitter等美國巨頭一手遮天,從平台規則到輿論演算法,全由西方語境主導。直到有一天,一匹東方黑馬橫空出世──TikTok以驚人速度攻城掠地,顛覆全球用戶習慣,讓世界猛然驚醒:亞洲,不只是組裝廠,也能打造改變世界的數位產品。如今,小紅書與DeepSeek各據山頭、群雄割據,熱議不斷、戰火四起。

然而美國加州矽谷內部,長期以來卻存在另一種不對稱:工程師寫程式的,大多是華人;坐在董事會裡拍板的,卻少見華人面孔。高層決策圈依舊由白人主導,倒是南亞裔執行長(CEO)築起一道黃金長城。

從Google的桑達爾.皮查伊(Pichai Sundararajan),到微軟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rayana Nadella),從IBM的阿文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到Adobe的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再到Twitter前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Palo Alto Networks的尼科什.阿羅拉(Nikesh Arora)、Arista的潔斯瑞.烏拉爾(Jayshree Ullal)──這些南亞戰隊個個來勢洶洶,坐鎮科技金字塔頂端,氣勢如虹。

他們的共通點顯而易見:教育背景硬、工程根基穩固、管理風格穩健成熟,講話不浮誇、不作秀,卻總能穩住局面、博得信任。他們的成功,不是靠炒作,而是靠一場場技術與耐力並進的長跑。

然而風水輪流轉,今日的半導體江山,已悄悄寫入華人之名。

2025年,英特爾正式宣布由馬來西亞出生的華人企業家陳立武(Lip-Bu Tan)出任CEO,成為公司創立以來首位華人CEO,消息一出,舉世譁然。他不是新面孔,而是江湖人稱「晶片創投教父」的重量級人物,曾帶領Cadence登頂EDA領域,拿過張忠謀領導獎,連Relationship Science都給他「影響力滿分100分」的評價,堪稱實至名歸。

陳立武的上任,絕非一人之喜,而是整體趨勢的象徵。今日的半導體業,從英特爾的陳立武,到輝達的黃仁勳、超微的蘇姿丰、博通的陳福陽、MPS的邢正人、Ambarella的王奉民,再到Marvell的周秀文與戴偉立──華人CEO群星閃耀,照亮整個晶片版圖,無論市值還是技術影響力,皆已名列全球之巔。

也因此,黃仁勳的傳記意義,早已超越創業故事。他的經歷,簡直就是AI與矽谷近代史的縮影。他不畏唱衰聲,不信毀滅論,始終堅持:AI是工具,不是終結者;只要人類學會駕馭,就能化危為機,與之共舞。

2023年5月25日,一則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撼了整個華爾街──那款令全球驚為天人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竟是在輝達(Nvidia)打造的超級電腦上誕生的!此言一出,猶如驚雷乍響、石破天驚,瞬間點燃了科技圈的激情與股市的腎上腺素。當日納斯達克開盤,輝達市值暴漲兩千億美元,創下史上單日最大漲幅之一,投資人瞠目結舌,市場一片譁然。

才不過數月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還滿懷信心地向投資人透露,公司已成功向美國百大企業中的一半賣出AI超級電腦。如今,這家昔日專為電玩玩家設計圖形處理器(GPU)的公司,如同扶搖直上的巨龍,躍升為全球市值第六的科技巨頭,市值甚至超越了沃爾瑪與埃克森美孚的總和,風頭一時無兩,氣勢如虹。

2025年剛開年,全球科技界早已風起雲湧。人們預言AGI(通用人工智慧)即將破繭而出,AI無處不在,AI代理人(AI agent)將成為主流,機器人也將不再只是展覽品,而是走進尋常百姓家。但預言歸預言,真正令人驚掉下巴的,是今年CES展場上黃仁勳掀起的驚濤駭浪──輝達,不再只是顯卡公司,而是要重塑AI時代的基礎設施。

CES開幕首晚,黃仁勳登台發表主題演講,舉手投足之間霸氣外露,猶如將軍閱兵,讓全場觀眾為之側目。這不僅是一場新品發表,更像是一紙昭告天下:未來的AI世界,將由輝達搭台唱戲。

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黃仁勳的兩大殺手鐧。當大家還在雲端調用大模型、拼拼湊湊地打造代理人時,輝達已搶先一步,提出本地化、企業級的全套AI代理人解決方案。簡單講,就是每家公司不必再仰賴OpenAI或其他平台,而是可以在自家伺服器(當然,是輝達賣你的)上,建立屬於自己的AI代理人軍團。這不只是一個模型,而是一整個運作系統──不同的代理人扮演公司內部不同角色,還有一個「AI人資部」負責協調與管理。

輝達的思路不是把產品賣給你,而是把整套未來都搬到你門口來。你只要買單,未來全包。如果說AI代理人是重塑知識工作的未來,那麼Nvidia Cosmos就是接管物理世界的野心圖譜。很多人知道輝達涉足機器人,但你可能沒想到,黃仁勳盯的,早已不是單一應用,而是整個物理世界的虛擬分身──Digital Twin(數位孿生)。

從自駕車到工廠生產線,從機器人臂到建築工程,凡是涉及現實世界操作的場景,都可以先在Cosmos中進行模擬、驗證、訓練、部署。就連一輛鏟車要搬一個箱子,都能在虛擬環境裡「預演」一遍,確保一切萬無一失。

這不就是把人類腦中的空間預測能力數位化、工業化嗎?正是如此。黃仁勳說得更直白:每一家公司都需要三套系統:一套用來訓練模型、一套用來部署模型、一套用來蒐集真實世界的資料。而這三者,輝達全包了。你要做機器人,不用從頭寫軟體、訓練模型──Cosmos早就幫你準備好,開源、可用,拿來即戰。

其他公司還在召開頭腦風暴、開共識會議、驗證市場需求的時候,輝達已經把整條高速公路給你鋪好了。還不是PowerPoint,是產品原型,還已經拉上合作夥伴開始測試。正所謂「未雨綢繆者,得天下」,輝達這次不是走在時代前頭,而是替時代鋪路。

姑且不論今年開場的,華爾街某分析師的一句話切中要害:AI的戰場硝煙瀰漫,而輝達就是唯一的軍火商。這話聽來誇張,實則一語中的。黃仁勳如今的角色,正如19世紀淘金熱中在舊金山賣鏟子的繆爾.布雷能(Samuel Brannan)──別人忙著尋金,他卻靠賣工具坐擁金山銀海,不動聲色地笑到最後。

這位執掌輝達三十年的領航者,其實出身並不顯赫。當年,他不過是在加州聖荷西一家Denny’s餐廳裡打工洗碗的年輕人。1993年,他與兩位創辦人就在那家餐廳的早餐桌旁討論創業計畫,從零開始,白手起家,硬是在激烈競爭中闖出一條血路。如今,他身價數百億美元,一舉一動皆牽動全球市場風向,可謂厚積薄發、功成名就。

黃仁勳的外貌親切,有如一隻泰迪熊,但灰髮下那雙銳利的眼睛,卻藏著驚人的洞察與堅定的意志。他說話直白,風格尖銳,從不矯飾造作,語帶幽默,卻句句見骨。他不玩虛幻、不談空話,只信實驗、推理與證據。他的風格,就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輝達初創時,只專注於圖形處理器(GPU),主攻電玩市場。但黃仁勳卻早早看穿科技的潛力,於2006年率先將GPU推進超級電腦領域;2013年,更大膽孤注一擲,把整間公司的命運賭在尚未成熟的人工智慧技術上。那時候,AI還只是炒作成分居多的「概念股」,市場充滿懷疑,就連輝達的首席研究員布萊恩.卡坦扎羅(Bryan Catanzaro)都憂心忡忡,擔心重蹈2000年AI泡沫化的覆轍。

但黃仁勳獨具慧眼,堅持己見。他明白,深度學習並非單純的演算法,而是一整套顛覆傳統的軟體開發方式。數十年來,數位運算的架構幾乎未曾改變,而深度學習的出現,正是打破舊規、重塑未來的契機。他沒有退縮,沒有搖擺,而是迎難而上,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歷史證明,他押對了寶。

如今,AI無處不在,從自動駕駛、影音推薦、疾病診斷,到未來的育兒與創作,無不仰賴輝達的晶片提供心臟般的運算核心。黃仁勳在公司中的股份已超過四百億美元,堪稱科技界的傳奇人物,風光無限,眾星拱月。

2023年9月,《黃仁勳傳》的作者史蒂芬.維特(Stephen Witt)受邀與黃仁勳在他創業的起點──Denny’s餐廳共進早餐。當天場面熱鬧,餐廳特別頒發紀念銘牌,攝影團隊也到場紀錄歷史時刻。黃點了七道菜,笑談風生,還逗趣地和女服務生聊天,說他以前就在這裡洗碗、送餐,一路從最基層做起。

說這番話時,黃仁勳神色淡然,語氣平靜,卻自有一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從容與力量。這正是他的風格──不浮誇,不張揚,低調務實,卻步步為營,穩操勝券。他不靠空想,也不沉迷科幻。他的成功,來自持續的驗證與實幹。他坦言,自己會傾盡全力,避免公司破產,避免讓自己失敗。他相信,一旦深度學習成熟,就將徹底改變軟體開發、翻轉整個科技版圖。

2023年5月,全球數百位科技領袖聯合簽署聲明,警告AI失控可能帶來如核戰般的毀滅性風險。黃仁勳卻選擇不簽。他甚至打趣說:馬的職業選擇太少,它們又不會打字。一句話,點破人類創造力與AI的本質差異──機器再快,也無法取代人的判斷與情感。

早餐過後,維特笑稱他擔心未來有一天,把採訪筆記丟進AI裡,結果生成的文章比他自己寫的還好。黃聽了哈哈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說:放心,那還要幾年。不過,小說家會先被取代。說罷,他起身,留下一千美元的小費。舉重若輕,彷彿在這段歷史的起點上,畫下了一個既戲劇又深刻的句點。

黃仁勳的故事,是科技世界中的一則現代寓言。他用三十年的堅持,走出了一條從平凡到非凡的逆轉勝之路──一步一腳印,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誠如古人所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他,正是那個在Denny’s洗過碗、卻改寫世界的男人。

1963年,黃仁勳誕生於風雨飄搖的台灣,那是個動盪與希望交織的年代。他的童年,注定與眾不同。年僅九歲,尚不識人間冷暖,便與哥哥遠渡重洋,踏上孤身赴美的旅程。身邊無父母陪伴,手中只有一紙親戚的托書,兩人就這樣被送往陌生的美國──這一走,便是命運的轉彎。

最初,他們抵達華盛頓州塔科馬,暫時投靠一位叔叔,尚未站穩腳步,便又輾轉來到肯塔基州一所名為歐奈達(Oneida)的寄宿學校。由於年紀過小,他無法正式進入寄宿學校就讀,只能改讀附近的公立學校。那是一所窮鄉僻壤中的學校,學生大多出身於菸農之家,家境困苦,資源匱乏。在這裡,他遇見了本.貝斯(Ben Bays)──一名與五個兄弟姐妹擠在無自來水木屋裡生活的孩子。

在那樣的環境裡,黃仁勳就像一隻迷途的孤雁,被人當成異類,甚至不乏人當眾叫他「Chink」,語氣平淡中帶著殘酷。那不是單純的戲謔,而是寒風刺骨的種族歧視。他每天上學,必須經過一座搖搖欲墜的吊橋,木板斷裂、橋身搖晃,下方是萬丈深淵,有時當地孩子還會故意搖晃繩索,企圖讓他失足跌落。他走在橋上,腳步雖穩,心中早已如臨大敵──這些日子,練就了他「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本事與膽識。

叔叔以為歐奈達(Oneida)的寄宿學校是聲名遠播的貴族學府,誰料竟是環境嚴苛、紀律森然的宗教改革學校。那裡宛如冷箭暗藏的江湖,表面安詳,實則風險重重。黃仁勳初來乍到,被安排與一位十七歲的壯碩男孩同寢。那晚他輾轉難眠,室友忽地掀起衣襟,露出滿身刀疤,聲音冰冷:這些,全是打架留下的紀念。語畢,空氣瞬間凝結。他雖心頭一震,卻面不改色。他後來淡淡回憶,那裡每個學生都抽菸,他大概是唯一沒帶刀的人。更諷刺的是,那名室友竟還是個文盲。

但命運有時就藏在意想不到的轉角。這對南轅北轍的少年,竟意外成為彼此的依靠──黃仁勳教他讀書識字,室友教他鍛鍊身體。他們互為師友,在刀光劍影之中建立起生死兄弟般的情誼。每晚睡前,黃仁勳堅持做一百個俯臥撐,用汗水與孤獨搏鬥。他就像被丟入狼窟的小羊,卻硬是咬牙成長為鋼鐵之狼,苦中作樂,百煉成鋼。

令人驚嘆的是,這樣艱苦的童年非但沒有擊潰黃仁勳,反而成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磨練。他像是一塊被命運打磨的原石,越磨越亮。學年結束時,那個曾經被視為外來者的小男孩,已搖身一變,成為同學們口中的領袖。他不但沒有被排擠,反而帶著大家深入山林、挑戰自然,披荊斬棘、開路破障,如一位少年將軍,領軍出征。

這段童年歲月,是黃仁勳人生的第一場硬仗。他在異鄉的荒野中練膽、練心、練體魄,從一無所有,到成為眾人仰望的帶頭人。也許正是這樣的起點,讓他日後面對商場的風雲變幻時,能處變不驚、氣定神閒。畢竟,從小已在刀山火海中走過的人,又何懼未來的風霜雨雪?

那年的黃仁勳,或許還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改寫全球科技版圖的關鍵人物,但他已經領悟一個深刻的道理:置身險境,唯有咬牙前行,方能柳暗花明。他曾感慨,那個年代沒有諮商心理師,也沒有人會問你「你還好嗎」。唯一能做的,就是練成刀槍不入的心,咬牙硬撐,走過去。簡單一句話,道盡了他童年的孤獨與自我磨鍊的真相。

2019年,他慷慨回饋母校,捐建一棟嶄新大樓。致詞時,他動情回憶那座早已消失的人行吊橋,那座曾經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的橋。他語氣溫和,談起當年困苦,卻絕口不提那些霸凌他的孩子。他選擇寬容,選擇放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胸懷與「飲水思源」的品格,就此展露無遺。那一刻,站在講台上的他,不僅是輝達的執行長,更是一位從風雪中走出、依然溫暖的長者。

命運終究不是無情。幾年後,父母順利取得移民資格,一家人終於在奧勒岡州團聚。從此,黃仁勳如魚得水,成績突飛猛進,精神飽滿,宛如困獸重返森林、展翅高飛。他不僅在數學、電腦與科學俱樂部中表現出色,還是全國級的乒乓球選手。跳級兩次,年僅十六歲便從高中畢業,少年得志,風華正茂。

進入奧勒岡州立大學後,他選讀電機工程,一頭扎進那個將改變世界的領域。而也正是在這裡,他遇見了改變他命運的另一個人──洛麗.米爾斯(Lori Mills)。她是全班二百五十人中僅有的三位女生之一,棕髮捲髮、目光堅定,自有一股不容忽視的書卷之氣。在滿是競爭激烈的男學生之中,她就像一朵開在沙漠裡的花。

黃仁勳個頭不高,看起來像個十二歲的小孩,自知外表不佔優勢,但他懂得「曲線救國」,以學業實力見長。他選擇以功課為媒、智慧為矛,每逢週末就打電話邀她一起寫作業。他知道,戀愛可以慢慢來,但機會只留給主動出擊的人。就這樣,兩人從共桌討論走向心靈契合,在數不清的解題夜晚中,感情悄然升溫。六個月後,黃仁勳終於鼓起勇氣邀她外出──她答應了。

畢業之後,兩人攜手闖蕩矽谷,投入當時仍處萌芽階段的半導體產業,雙雙成為晶片設計師。事實上,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洛麗的薪水還比黃仁勳高。但這從不是問題。婚後不久,她主動選擇離開職場,專心照顧家庭,甘願在背後為他撐起一個溫暖的避風港。而他則白天在公司領導團隊,晚上攻讀史丹佛研究所課程,「白日操千軍,夜間讀萬卷」,日子過得如火如荼,快節奏、強心臟,卻也充實無比。

1993年,年僅三十歲的黃仁勳,在一家毫不起眼的Denny’s餐廳裡,與兩位資深晶片設計師克里斯.馬拉考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攤開紙筆,畫下改變世界的第一筆。三人圍坐餐桌,談笑間定下未來的戰略藍圖,輝達(Nvidia)──這家日後震撼全球科技產業的巨擘,就此悄然誕生。

當時黃仁勳是三人中最年輕、資歷最淺的,卻毫不猶豫地被推舉為CEO。這不只是對他的才幹的肯定,更是一場豪賭──一場用信任押注未來的賭局。

輝達的創業故事,簡直堪比商業版的《臥虎藏龍》。初創時,他們原本構想的名字是「NVision」,象徵「新視野」,寓意遠大,氣勢非凡。誰料英雄所見略同,這名字早被一家生產衛生紙的公司捷足先登。眼看註冊無望,眾人正一籌莫展時,黃仁勳忽然靈光乍現,提出了「Nvidia」──取自拉丁文invidia,意為「嫉妒」。他的願景很簡單:做出來的產品,要讓對手氣得咬牙、羨得紅眼!此名一出,氣場全開,殺氣騰騰,儼然宣告這不是來湊熱鬧的,是要在戰場上分一杯羹、甚至稱王稱霸的。

創業初期,他們沒有華麗辦公室,也沒有風光資源。幾個人就以Denny’s餐廳為臨時戰情中心──環境簡單、咖啡便宜,最重要的是,黃仁勳對那裡情有獨鍾。因為在1980年代,他就是在奧勒岡州的Denny’s 當過洗碗工。那段經歷讓他深知,在最嘈雜的環境裡思考,反而最能激發腦力。他說,壓力愈大,他愈能冷靜,思緒愈清晰;在餐廳尖峰時段生存過的人,才懂什麼叫臨危不亂。

黃仁勳本人就是一名死忠的遊戲迷,也敏銳察覺圖形運算將成為科技業的下一座金礦。當時的遊戲開發正從逐像素繪圖邁向三維建模,整個產業開始採用幾何圖形作為運算基礎。大多數公司選擇了技術門檻較低的「三角形」,但黃仁勳和團隊卻反其道而行,選擇了更難駕馭的「四邊形」作為核心單位。他們相信這會帶來更精細的畫面、更高的運算效率。

沒想到,好景不長,微軟突如其來地宣布:旗下圖形標準將全面支援三角形,對四邊形毫不兼容。這一消息如五雷轟頂,彷彿一記悶棍將輝達打進萬丈深淵。那一刻,公司彷彿被推到懸崖邊緣,前無退路、後無援兵。

資金快速枯竭,團隊士氣低落,公司岌岌可危。黃仁勳面對生死存亡關頭,果斷揮刀斷腕,裁員過半,把僅存的資金全數壓在一款還沒經過完整測試的晶片上。他親自押注這場豪賭,將這款晶片命名為「Riva 128」。成敗在此一舉,這不只是產品上市,更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背水一戰。

結果?大獲全勝。Riva 128上市四個月,銷量突破百萬,讓輝達一舉翻身,從鬼門關前拉回半條命。那場險中求生的經歷,成為黃仁勳職涯中最關鍵的轉捩點之一,也為輝達奠定日後稱霸圖形晶片市場的基石。自此以後,他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語雙關地開場:「我們公司還有三十天就會倒閉。」表面是玩笑,實則是刻在骨子裡的創業記憶──九死一生,刀口舔血;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浴火重生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輝達的總部早已不只是公司基地,更成了矽谷科技圈的精神象徵。位於聖塔克拉拉的兩棟總部大樓外觀如同太空船降臨地表,造型未來感十足,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它們那一眼可辨的幾何語彙──三角形。

這不是單純的設計巧思,而是一段刻骨銘心的企業記憶。當年,輝達曾因選錯幾何圖形陷入險境,如今他們以三角形為主軸,從建築外觀到地毯花紋、沙發輪廓、燈具造型、甚至男廁小便池防濺板,全都充滿三角意象。那彷彿是一種雕刻在空間裡的集體記憶,在無聲無息中提醒每位踏入此地的人:我們從錯誤中站起,靠的是咬牙轉彎、浴火重生。

即使在輝達股價尚未一飛沖天之前,它就早已是矽谷人心中的理想職場之一。走進總部,就像進入一座高科技的烏托邦──頂樓設有酒吧,定期舉辦「歡樂時光」,員工們在辦公室裡自由編碼、社交、喝酒,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徹底顛覆傳統的朝九晚五。

黃仁勳傳》指出,但在這片看似自由奔放的空氣背後,卻藏著一套精密無比的監控系統。這裡幾乎一塵不染,不是因為員工高度自律,而是因為一套全天候AI清潔調度系統在背後默默運作。只要攝影機偵測到有人在會議室吃東西,系統便會在一小時內自動派出清潔人員,迅速收拾乾淨,效率之高、反應之快,幾乎令人毛骨悚然。

這種極致的秩序與控制,正是輝達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浪漫、不喧嘩,但精準、高效、近乎冷血──正如它打造的晶片那樣,推動整個AI革命的心臟部件,正在無聲無息間吞噬世界的想像。

但即便在這座象徵未來的堡壘中,也有一道靜默的陰影。維特提到,他唯一看到不快樂的人,是實驗室裡的一位年輕技術人員。他獨自在沒有窗戶的房間中,耳塞堵耳、臉色蒼白,穿著印有電玩角色的T恤,手上正在操作一顆接近崩潰邊緣的微晶片。耳邊,是不斷轟鳴的高頻風扇,奮力冷卻那過熱的矽電路。這不是單純的測試,而是一場與物理極限的拉鋸戰,是用意志與精度去撬動未來的門鎖。

這位無名工程師的日常,或許單調、沉重,卻正是推動AI革命的無名英雄。他的耳鳴、他的疲憊、他的孤獨,全都化為我們手中流暢運行的科技魔法。真正的革命,往往不是在鎂光燈下發生,而是在這些封閉的、悶熱的、燈光昏暗的角落裡,一步一汗、一晶一焊地,默默成形。

在傳統電腦架構中,「中央處理器」(CPU)如同主帥,掌控大局,一次解決一道問題,謹慎有序,滴水不漏。程式設計師寫好程式,把資料丟給CPU處理,它便按部就班、逐一破解。這種線性處理模式由英特爾主導了數十年,堪稱王者無敵,所向披靡。

面對這樣的科技巨獸,後起之秀輝達看似難以撼動。但黃仁勳從來不是會「硬碰硬」的莽夫。他冷笑應對:根本不靠近英特爾,只要他們一靠近,他就抱著籌碼落跑。這句話聽似輕浮,實則透露他一貫的戰略:不正面衝突,而是另闢蹊徑、迂迴包抄。

1999年,輝達正式上市,不久便推出改變遊戲規則的產品──GeForce顯示卡。為了將這塊新興晶片從CPU的陰影下獨立出來,他們乾脆另創一個新名詞:「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這個點子由行銷主管丹.維沃利(Dan Vivoli)拋出,其實目的很簡單──不只是搶市佔,而是自創戰場,自封為王。

如果說CPU是一台卡車,每趟運送一包貨物,那GPU就像一支高速摩托車隊,成百上千輛同時出發,把複雜運算切成碎片、分頭處理。這種平行運算的架構,與其說是技術革新,不如說是作戰哲學的變革。黃仁勳不想打你擅長的仗,而是重新劃出戰場,把對手拉進他自己的節奏裡。

GeForce一出手便震撼市場,尤其受到遊戲玩家的狂熱追捧。當時的《雷神之鎚》(Quake)系列橫空出世,讓玩家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GPU殺怪」──怪物渲染速度飛快、榴彈發射轟炸四起,火花四濺,讓玩家欲罷不能。遊戲中的「死亡競賽」模式更是讓人熱血沸騰,逼得玩家一波接一波地升級顯卡,形成了輝達無可匹敵的商業飛輪。

2000年,史丹佛研究生伊恩.巴克(Ian Buck)做了一件瘋狂的事──他用三十二張GeForce顯示卡、搭配八台投影機,打造出一台佔滿整面牆的8K遊戲裝置。畫面美得讓人掉淚,也讓人看到:這不只是遊戲工具,更是一台潛力無窮的運算野獸。

而這場由遊戲燃起的戰火,很快燒進了AI的核心。那年,巴克看著顯示卡,不禁心生一問:這張卡,除了打怪,能不能解題?這一念,如同點燃火藥的火星,炸出了未來的可能性。他不是個多話的人,沉默寡言、禿頭嚴肅,但腦袋裡火花四射。他研究顯卡中的「著色器」這項技術,發現它擁有深不見底的平行處理潛能。受到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資助,他開始著手破解顯卡的潛力,把一張用來殺怪的遊戲卡,打造成低成本的超級電腦。從此,Buck 成了黃仁勳麾下的開疆大將。

黃仁勳傳》指出,巴克曾說,人類的思維是線性的,就像找路去星巴克時,只會問「我該怎麼走?」而不會同時計算「從全世界任何一點該怎麼抵達所有星巴克?」但這正是GPU的本事──同時處理千百條路徑,而不是一條條慢慢摸索。這就是平行運算的核心,這就是AI需要的能力。

2004年,巴克領軍開發CUDA,一套為Nvidia GPU量身打造的超級運算平台。黃仁勳的願景簡單卻深遠:讓每一張GeForce卡都成為平民版的超級電腦。過去,科學研究是實驗室的特權,是高牆之內的聖殿;但黃仁勳要讓它走入凡間、走入遊戲玩家的房間、走入每一個想動腦的普通人家中。

從CPU的陰影中走出來,輝達不只是另起爐灶,更是另造世界。從Denny’s洗碗的小子到AI革命的領頭羊,黃仁勳用GPU打造的,不只是一個產品類別,更是一場改寫科技史的平行進擊。

在輝達迅速崛起的背後,硬體團隊從未停下腳步。當軟體如火如荼地開發CUDA時,工程師們也在晶片設計上開疆闢土,為超級運算鋪設硬體基礎。他們開始在每一塊GPU晶片上開闢專區,專門為高效能運算(HPC)服務。首席晶片設計師阿爾瓊.普拉布(Arjun Prabhu)曾形容這些晶片內部如同一座座高速運轉的微型城市──數十億顆晶體管像士兵般排列整齊,以光速運作,精密度不亞於紐約的地鐵網絡。普拉布更說,自己的靈感常在夢中浮現。

然而,當CUDA在2006年正式推出,市場反應卻冷得像掉進北極冰窖。這套技術雖然前瞻,卻讓華爾街一頭霧水。外界搞不懂:一家靠賣遊戲顯示卡起家的公司,怎麼突然轉向做什麼「群眾用的超級電腦」?儘管外界冷眼相待,黃仁勳從未動搖。他堅信CUDA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他不只是想做一個好產品,他想顛覆整個主流的計算方式,重塑電腦科學的根基。

但理想很美,現實很骨感。到了2008年,輝達股價慘跌七成,幾近腰斬。市場唱衰聲不絕於耳,媒體一片看空,甚至有人揣測Nvidia會被吞併。董事會裡風聲鶴唳,緊張氣氛瀰漫。老牌董事吉姆.蓋瑟(Jim Gaither)坦承,他們費盡心力只為保住公司,不讓激進股東趁火打劫、分屍獵物。為了重振聲勢,董事會甚至請來前NFL球員、行銷鬼才童恩.哈德森(Dawn Hudson)加盟,期望她能帶來新的突破思維。

黃仁勳傳》告訴我們,但真正讓黃仁勳重燃信心的,不在矽谷,不在華爾街,而是在台灣──他造訪台灣大學物理教授趙挺偉的實驗室時,意外看見一幕動人場景:簡陋實驗室中,一台用GeForce顯示卡和電風扇拼湊出的「DIY超級電腦」,正在模擬宇宙大爆炸演化。滿地的顯示卡盒子、轟轟作響的風扇、簡單到近乎草台班子的設備,卻承載著頂尖科學家的畢生成果。那一刻,黃仁勳徹底明白:即使全世界不理解你的理想,只要有一個人能用它改變世界,就足夠了。

然而,那畢竟是鳳毛麟角。像趙挺偉這樣懂得善用CUDA的使用者,在當時幾乎是特例。CUDA下載量在2009年達到巔峰後連三年下滑,輝達前途未卜。為了拓展應用場景,黃仁勳不得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主動出擊,把CUDA推銷給高頻交易員、石油探勘工程師、分子生物學家,甚至還跟通用磨坊合作,利用GPU模擬冷凍披薩在烤箱中如何由內而外酥脆、起司拉絲。

但在這一片看似沒有落腳點的市場中,還有一個冷門中的冷門──人工智慧(AI)。當時,AI在學術界的地位比邊緣人還邊緣。影像辨識、語音識別進展遲緩,神經網路更是學界眼中的「上世紀遺產」,被打入冷宮。沒有人認為那玩意還能有什麼作為。輝達的深度學習研究員卡坦察羅回憶,他的指導教授根本不鼓勵我碰神經網絡,因為大家都認為那是沒前途的東西。

但黃仁勳就是這樣一個人:越被看衰,越敢出手。他不怕冷門,甚至偏愛冷門──因為熱門市場早就塞滿了競爭者,而冷門領域,正是打造奇蹟的溫床。當全世界還在玩傳統CPU的線性遊戲時,他早已押下全注,在GPU的平行運算與深度學習上開疆闢土。那時沒人看得懂他想做什麼,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是跟在潮流後面,而是創造下一個潮流。

這場豪賭,不僅冷,還幾乎被看成一場空想。可黃仁勳從來不怕空想。他怕的,是不敢夢、不敢賭、不敢輸。這場由CUDA點燃的革命,已經埋下火種,雖然當時微弱,卻注定燎原。

但黃仁勳不是不懂風險,他只是早已學會:真正的創新,永遠不是從人潮洶湧的路上走出來的,而是從無人問津的小徑上走出來的。他要賭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的掌聲。這場豪賭看似孤注一擲,實則深謀遠慮。火種已點,只等風起。

黃仁勳從來不是一個按牌理出牌的人。在其他企業還在為產品定位、業務轉型開長達數月的策略會議時,他只花了一封週五深夜的電子郵件,就宣告了一項足以翻天覆地的決策──Nvidia,不再是一家圖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這封信字數不多,卻字字千鈞。一如他一貫的風格:果決、乾脆、不留餘地。

與此同時,黃仁勳找來輝達的AI負責人卡坦察羅,做了一個腦力激盪式的思考實驗──如果現在把公司八千名員工全叫到停車場,你可以選擇任何人加入你的AI團隊,你會怎麼挑?這可不是戲言,而是他真實思考與決策的方式:去層級、去官僚、去框架,回到最直覺的選才──誰能衝,誰能跑,誰就上。

黃仁勳管理企業的哲學,是「以光速思考」。在輝達,沒有什麼「你的部門、我的部門」那一套。牆不存在,層級模糊,唯一要求:動作要快、思考要準、回報要狠。每位員工每週都要提交一份「五件最重要的事」清單。他親自讀這些報告──多數是深夜處理,有時一封回信就三五個字,冷峻得像一則勒索信,但每句都打中要害。高階主管笑稱,那不是回覆,是「精準投彈」。

黃仁勳也不是坐在象牙塔裡下指令的CEO,而是會隨時現身的突襲者。許多員工有過這樣的經歷:正在電腦前工作,黃仁勳突然出現在背後,問一句:「你現在在做什麼?」這一問,能讓辦公桌瞬間變成審訊台。要嘛講出價值,要嘛講不出話。

黃仁勳的領導風格,剛中帶柔、詩意中帶壓力。他鼓勵員工瞄準那些「零→十億美元」的市場,也就是一開始連顧客都不存在的空白領域──正如當年沒人相信CUDA,他卻孤注一擲。

但與多數矽谷領袖不同,黃仁勳不靠演講征服人心,也不走鋒芒畢露的魅力型領導。他總說,他沒什麼特別動機,不覺得自己有多厲害。董事蓋瑟卻說得直白,指出他是無可取代的。共同創辦人馬拉考斯基更是一針見血認為他三十歲時就決定了──要打造一家偉大的企業。

馬拉考斯基稱自己唯一的超能力是「做作業」。輝達軟體部門主管則補充,他可以在一個週末內學會任何一門學科。這種近乎變態的學習能力與執行力,讓他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工程師,變成站在全球科技頂端的掌舵者──而那張地圖,都是他自己畫的。

在馬拉考斯基的企業哲學裡,最令人震撼的,不是對成功的追求,而是對「失敗」的坦然。他認為:失敗不該被藏起來,而要被公開分析、集體檢討,成為全公司的教材。有一次,輝達推出一款顯示卡,風扇聲響大如直升機,過熱、效能差,簡直災難級產品。但他沒有追責,沒有炒人,反而讓產品經理站上台,當著幾百名員工的面,逐條解析所有決策錯誤。

這不只是一次公開懺悔,更是一場坦率文化的宣告。而輝達,甚至拍了一支搞笑短片,讓這位經理主演,把失敗的顯示卡當作吹葉機使用,供媒體播放。這種自嘲精神,不僅讓員工釋懷,也重塑了「失敗」的定義──不是污點,而是養分。

但這種高壓與透明,也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軟體主管迪爾克斯指出,誰能撐得住,一看便知。有人開始防衛,我就知道,他撐不了。黃仁勳本人也不否認他不好搞。因為他的大腦在想一套東西,嘴巴在說另一套。當這兩者差太多,他就會爆炸。

輝達員工私下形容:跟他共事,就像把手指插進插座──電力十足,但一不小心就會被電飛。然而,這間被電得刺刺的公司,流動率卻低得驚人。早期員工傑夫・費雪(Jeff Fisher),早已財務自由,卻仍堅守崗位。他說指出,他們很多人,其實現在都是財務上的志工。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使命。

黃仁勳的兩個孩子,原本都在旅館業工作。幾經父親「苦口婆心」──或者說強力遊說,最終也加入了輝達。甚至當年短暫出走的卡坦察羅,幾年後也回鍋。這裡像是一場科技教會,黃仁勳既是祭司,也是工頭。他不只是改變了一家公司,更改寫了整個產業的走向。他教人怎麼走一條無人相信的路,怎麼在眾人離場後繼續下注,怎麼用一個夢,撐起一個國度。

AlexNet的橫空出世,猶如一道天雷劈開了時代的天幕,不只開啟了深度學習的黃金年代,也為輝達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這個過程可參考《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2012年,這款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生打造的神經網路模型,在圖像辨識比賽中擊敗所有傳統演算法,一舉成名。它的運算,正是依賴GPU──也就輝達的核心產品。從那刻起,AI從學術邊陲衝進主舞台,輝達也從遊戲界的顯卡之王,搖身一變,成了AI時代的基石。到了2016年,矽谷創投傳奇人物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直言不諱表示,他們投資的所有AI公司,沒有一家不是建立在輝達平台上的。

同年,輝達推出史上第一款專為AI打造的超級電腦──DGX-1,重達數百磅,如金屬巨獸。為表重視,黃仁勳親自將首台設備送往OpenAI。開箱的不是別人,正是時任董事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他拿著美工刀,割開包裝,彷彿切開的,不只是一層紙箱,而是一個新時代的大門。

2017 年,Google發表名為「轉換器」(Transformer)的神經網路架構,震撼整個AI界。隔年,OpenAI以此為基礎,訓練出第一代GPT模型,正式踏上語言理解與生成的新征途。這些模型所需的龐大計算,正是靠輝達超級電腦的GPU所支撐。當ChatGPT在2022年底對外公開時,那股排山倒海的熱潮,不僅顛覆了全球對AI的想像,也點燃了輝達的市場引擎。訂單如雪崩般湧入,伺服器工廠幾乎晝夜不眠,只為應付那宛如饑渴星球般的市場需求。

最新一代的訓練模組DGX H100,重達七十磅,單價高達五十萬美元。這台仿若黃金打造的運算巨獸,不僅效能是訓練原始ChatGPT系統的五倍,連訓練AlexNet都只需不到一分鐘。全球科技公司搶破頭,訂單排到天邊去。輝達預估,到今年底,DGX H100的出貨量將突破五十萬台,等同於半個AI星球在同步啟動。

這場橫掃全球的浪潮,不是偶然,更不是運氣。它背後是一場漫長、孤獨又堅定的賭局──靠的是黃仁勳那種近乎偏執的「做功課」精神、對失敗公開剖析的文化,以及一種領導哲學:不喊口號,只做下一步。他曾說,自己沒有什麼超能力,只是永遠比別人多準備一步。這樣的平凡信念,卻鋪出了一條不平凡的征途。這不是一場短跑,是一場耐力+判斷+毅力的長跑。而黃仁勳,正是那個從起點就看準終點的跑者。

今天的輝達,早已站在這場AI革命的風暴中心,操盤著推動未來的引擎。隨著神經網路持續進化,它們的運算力不僅直逼人類,甚至連創造者自己都開始感到震驚。單靠一台DGX H100,已經難以滿足最新一代AI模型的胃口。輝達現在採用「機架疊加」策略,一機架塞滿數十台DGX H100,有時甚至如同圖書館書架一樣,一整面牆、幾百萬美元的設備,堆疊成一座座鋼鐵大腦,專門用來訓練下一個AI巨獸。

OpenAI 聯合創辦人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曾說得直白:如果你相信人工神經元就像生物神經元,那麼訓練模型,就等於在訓練一個新型人腦。這句話一度聽來匪夷所思。人類不是靠看幾千萬張貓照學會辨識貓,也不是讀完百科全書才學會寫作。但從演化的角度看,生物神經系統歷經億萬年才成形,而這些模型只用幾個月就能達到類似的結果。輝達的卡坦察羅補充說得好:人類學到的知識,最終都被刻進了大腦的物理結構裡。而現在,AI模型也在做同樣的事,只是──快了千萬倍。

這種進化,已不是模仿,而是加速重構未來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舞台,而是輝達冷靜計算過的藍圖。每一顆GPU都像是為未來量身打造的燃料晶片,而黃仁勳與他的團隊,則是負責點火的那雙手。

ChatGPT的繼任者GPT-4,更像一頭披著語言外皮的智能巨獸,不僅能寫論文、解數學題,還能將餐巾紙上的草圖瞬間轉換成可運行的網站,甚至在美國LSAT法學院入學考試中考出高達88分的成績,超越九成考生。

這樣的AI,未來將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問世──有的會管理投資組合,有的操控無人機,有的模仿逝者聲音、生成虛假影像;有的寫音樂、編詩、寫程式、設計基因定製藥物;甚至有一天,我們將不得不正視一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可能性:我們正在與比我們更聰明的存在共處。

而這場智慧革命背後最強大的推手,正是輝達。這也是為什麼,輝達的DGX H100單價高達50萬美元,毛利率高得嚇人,逼近七成。這樣的利潤結構,如同血腥味在海中擾動,瞬間引來一群嗅覺靈敏的科技鯊魚。Google、特斯拉、新創公司如Cerebras無不殺入戰局。Cerebras執行長安德魯・費德慢(Andrew Feldman)更語帶不滿地說:他們(輝達)只是在敲詐客戶,只是沒人敢說出口。黃仁勳則一如既往犀利反擊指出,他們的模型能幫助客戶降低其他成本。買得越多,省得越多。

但最戲劇性的競爭,來自家門之內──AMD的執行長蘇姿丰,正是黃仁勳的堂妹。這對堂兄妹的傳奇背景簡直是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同樣來自台灣、年輕時同樣移民美國、同樣投入晶片產業、同樣站上世界巔峰,且各領風騷。蘇姿丰自2014年執掌AMD以來,將這家公司股價推升三十倍,硬生生從英特爾手中奪回大片CPU市場,如今正虎視眈眈地進攻AI領域。

黃仁勳表示,他其實是直到蘇姿丰成為AMD的CEO,才第一次見到這位堂妹。兩人個性迥異:她低調、穩健,黃仁勳則張狂、犀利;她穩紮穩打,黃仁勳則敢於豪賭。但如今,兩人的戰場已經從家族支線,變成半導體王者的正面交鋒。

2023年九月某個陰鬱的週五,為了寫《黃仁勳傳》,作者維特前往一場極具象徵意義的活動:在一座俯瞰太平洋的高級度假村,黃仁勳接受Nvidia首席建築師柯浩(Hao Ko,音譯)的公開訪談。遠遠望去,兩人站在懸崖邊,談笑風生,穿著如出一轍:黑皮夾克、黑牛仔褲、黑運動鞋。只是 柯浩更高,黃仁勳則更「有電」。這場由全球建築設計名門Gensler贊助的活動,本應是理性、嚴謹、專業的建築對談。但只要黃仁勳一站上台,一切「正經」便會自動下線。

黃仁勳開始大開黃腔、前後搖晃,整個人像是電流通體,講話節奏俐落、反應快如閃電。雖然他剛在早上才對另一組聽眾發表過長篇演說,但站在舞台上的他,依然緊張──他其實討厭公開演講。

這點黃仁勳私下坦承過。但一旦登台,彷彿切換人格,自信從容、幽默風趣,連現場的建築師們也笑得前仰後合。他介紹Nvidia總部的建築設計時,語氣裡透出一種「理工男的浪漫」:起伏的屋頂結合天窗與遮陽片,可以讓自然光灑入建築,卻又避開直射的刺眼陽光──功能與美感兼具,效率與詩意並存。

為了更具體說明科技如何與空間融合,他讓柯浩戴上VR頭盔,連接至輝達的GPU機架,讓現場所有人即時「看到」建築裡的光線流動。那一刻,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徹底模糊,科技與設計真正合而為一。

這正是輝達的精神縮影。它不只是一家硬體公司,而是一個文明架構師,用晶片為未來搭骨架,用演算法為世界輸血。黃仁勳,也早已不是單純的CEO,而是AI時代的活標誌──穿著黑皮衣、笑裡藏刀,用矽晶片在世界的地圖上劃出未來的邊界。

柯浩至今仍記得那次「十秒奇蹟」。那是黃仁勳親自下的戰帖──原本一項VR裝置的設計變更需要五個小時才能處理完成,他不甘心。黃開始追問、挑戰、施壓,一步步逼出極限,最後工程團隊竟將處理時間壓縮至十秒。這種對「速度與精度」雙重極致的偏執,早已融進Nvidia的血液,也寫進了它總部的每一根鋼梁。那棟由Ko主導、黃仁勳親自參與設計的總部大樓,不僅橫掃各大國際建築獎,也讓柯浩一戰成名。但榮耀背後,他的記憶卻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壓力。

大樓完工那天,一切都很完美。然後黃仁勳忽然問:那個飲水機為什麼擺在一處靠近洗手間的區域,飲水機配置皆符合法規與設計邏輯──但他仍皺著眉質疑飲水機怎麼能放在廁所旁邊。這不是龜毛,這是他的本能。他承認自己永遠不滿足,不論什麼東西,他只看到「還不夠完美」的部分。這不是作秀的完美主義,而是一種貫徹始終的哲學信仰──凡事皆可再好一點。

有人問他:如果回到二十年前,他還會不會押上整家公司,去賭像CUDA一樣無人看好的技術?黃仁勳他只說了一個字:「Omniverse。」

這個名字,已預告了他下一場豪賭的規模。Omniverse是輝達在打造的工業級虛擬宇宙,一個融合VR、物理模擬與AI的平台,目的是在數位空間裡,以毫米級精度模擬現實世界的每一個細節──讓汽車公司模擬自駕系統、城市規劃師預演交通模型、建築師實驗陽光如何灑進建物的午後。這不是區塊鏈的熱炒,更不是虛擬社交的糖衣,而是工程現實的超級沙盒。

這場賭局瘋狂、昂貴、不被看好,但黃仁勳早已不是那種等市場「看懂」才出手的人。他從來不等共識,他創造共識。當別人還在預測趨勢,他已開始建設基礎設施;當別人問「元宇宙是不是死了」,他說:「才剛開始。」他的成功來自他的眼光;但他的傳奇,來自那種不斷皺眉、不肯鬆手的執念。就算已站在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金字塔頂端,他仍然會在飲水機邊停下腳步,低聲說:「這裡,可以再好一點。」這不是完美主義,這是世界被推進的動力。

這是一個從洗碗槽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一位台灣少年,在風雨中淬鍊意志、在技術與市場之間孤注一擲,最終帶領一家公司站上人工智慧浪潮之巔,重塑整個產業的神經中樞。

黃仁勳傳》的傳奇,不只是關於晶片、AI或市值,而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對未來毫不妥協、對現狀永不滿足、對失敗公開直面、對完美窮追不捨。他從不口出豪言要改變世界,卻用一張張晶片,靜悄悄地改寫了世界的運作方式。

這,就是他最可怕,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當你以為事情「差不多了」,他總能看見──那還不夠。世界之所以不斷前進,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始終站在那裡,眼神銳利、語氣平靜,指著某個細節說:「還能更好。」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黃仁勳:

延伸閱讀:

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 - 史帝芬.維特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黃仁勳傳》電子書 - ★ 全球第一本黃仁勳授權採訪傳記★ 搶先英文版上市,收錄全球獨家繁中版作者序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松山機場等地傳跳電! 台電:新北捷運局挖損輸電線路釀電壓壓降

台視
02

長榮BR271掛「7700」緊急代碼!起飛「空中卸油」10秒Mayday對話流出

三立新聞網
03

10天2病患術後亡 高市網紅減重醫師遭勒令停業2個月

自由電子報
04

7月底熄燈!旅客到機場才知「航空公司倒了」:解鎖人生

三立新聞網
05

台灣人洗腎位居第1名 台大名醫揭真相:全世界沒有健康食品

壹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童」心守護獨居阿公 華山急募到宅服務車續愛前行

台灣好新聞

羊咩咩與三鐵競賽成招牌 桃園市中興國小校長交接象徵地方教育持續深耕

觀傳媒

三峽新景點!長福橋改建工程 力拚明年完工

TVBS

8/23鬼門開!禁忌一次看 這幾件事千萬別做

EBC 東森新聞

一群人的善念延續 雲林志善環保行善協會成立 守護環境、關懷弱勢

觀傳媒

颱風「楊柳」將生成 氣象專家示警:恐走「這路徑」靠近台灣

民視新聞網

義消致力救災 獲頒獎勵金

中華日報

寶媽推嬰兒車搭捷運!「輾到路人的腳」遭瞪 怒開噴:又不嚴重

TVBS

玉井防疫總動員 玉井區公所啟動環境衛生消毒作業

中華日報

6億墊付轉賑災 適法性不足

中華日報

新颱風「楊柳」生成機會高!專家:父親節周末天氣曝光

民視新聞網

集氣!棕熊「小喬」疑腫瘤復發 北市動物園啟動安寧照護評估

CTWANT

跨黨派議員提案 明年度社區社團補助投入救災

中華日報

災後復工 經、財服務團進駐佳里

中華日報

三峽長福橋改建 明年7月竣工

中華日報

俗女養成記作者23日開講 市圖舉辦書香寶寶抓週趣

中華日報

女兒讀私小遇「嚴格」老師變得愛哭失眠,醫師媽果斷轉學:嚴格不是兇,尊重才是教育的起點!

媽媽寶寶

温貞菱、丁寧《倒數回擊》入圍亞洲影視內容大獎

青年日報

(有影片)/國道清潔工被撞好險!彰化醫院施微創手術重獲自由呼吸

觀傳媒

螢火蟲航太拿下NASA 新合約,執行 2029 年月球南極多探測器任務

科技新報

王義川嘲諷女性外貌挨批 民眾黨彰化黨部:停止嘲笑女性外貌

觀傳媒

東園少棒進軍美世界賽 蔣授旗

中華日報

協助風災重建 中醫師公會捐160萬

中華日報

彰化縣田尾鄉第二、三選區合併 明年地方選舉實施

觀傳媒

員林諾貝爾幼兒園舉辦第31屆畢典 劉美蘭園長感恩謝幕譜下完美休止符

觀傳媒

忠孝懷生公辦都更 上梁祈福

中華日報

看淡水煙火秀 搭大眾運輸超便捷

中華日報

書法學會拜會本報 宣傳南書盃

中華日報

高市學生世界青年會議放異彩

中華日報

漁村拚轉型 鱸魚創意料理驚艷

中華日報
影音

神秘女曝曾當金錢豹酒女「月收10萬」現靠回收度日

EBC 東森新聞影音

神秘女曝曾當金錢豹酒女「月收10萬」現靠回收度日

EBC 東森新聞

布袋戲創作徵件 總獎金65萬

中華日報

仁愛基金會攜手仁愛長庚醫院 父親節前夕關懷獨老送物資

台灣好新聞

OSAMU GOODS快閃店活動南美館二館登場

中華日報

阿里山封園重創觀光 業者叫苦

中華日報

「雄挺利」圓夢 特色船說 旗津媳婦烘焙海味麵包

中華日報

修復才兩年 三山國王廟漏水

中華日報

整修未全部完成 廟方盼集水槽與神房彩繪一併審議

中華日報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南 議員林冠維要求市府爭取電桿地下化工程經費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