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內建天氣App預報不準? 氣象署曝原因:謹慎使用
不少民眾反映手機或電腦內建的天氣預報與實際情況有落差,氣象署對此發文說明,手機或電腦內建的天氣App,或搜尋引擎提供的預報資料,通常未經過人為修正,可能會忽略地區特性造成的現象,或出現預報容易變動的狀況,提醒民眾使用時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並需要多方參考比較。
氣象署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獲得天氣預報的管道,除了中央氣象署發布的官方預報以外,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3C產品的普及,也有許多朋友習慣使用手機裡內建的天氣App,還有 Google、Apple等科技巨頭,在各種應用服務裡自動提供的天氣資訊;此外一些民間氣象公司也會自主開發 App、網站來呈現氣象資訊。
氣象署指出,現代天氣預報的產製,已不像數10年前傳統的主觀天氣預報一樣,完全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而是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觀測儀器、超級電腦和預報員都參與其中。而巨量資料在各個環節由電腦、人為處理後,最終轉譯成人容易理解的資訊,並加以展示,才變成大家看到的天氣預報。
氣象署說明,天氣預報製作共有5流程,依序為「觀測資料收集」從地面、海上、空中收集大氣的資訊;「電腦模型運算」用超級電腦模擬未來天氣狀況;「加工與偏差校正」針對模型常見偏差進行修正;「人為解讀和修正」根據地形、天氣經驗等進一步人工調整;「轉譯與展示」轉成我們常見的天氣圖、氣溫、降雨機率等資訊。
然而,手機內建的App或是各種應用服務裡自動提供的天氣資訊,往往是手機商、搜尋引擎或App營運商,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電腦模型計算後的原始輸出」,或是「僅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和基本偏差修正後的模型資料」,通常未經過人為修正,可能會忽略地區特性造成的現象,或出現 預報容易變動的狀況,在使用上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並需要多方參考比較。
氣象署強調,氣象署的天氣預報資訊完整經過人為解讀及修正,是觀測儀器、電腦模型、預報員三方合作的成果,比較能貼近台灣的實況;提醒民眾若使用非官方提供的天氣資訊,需要更小心謹慎解讀、多方參考比較。(責任編輯:卓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