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發表蔣中正日記新書 陳儀深:抗戰勝利歸功共產黨非史實
今年適逢終戰80週年,國史館今天(15日)發表《蔣中正日記(1937-1947)》,並舉辦座談。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此次出版的蔣中正日記,恰好涵蓋中日戰爭8年及戰後2年,與紀念終戰80週年的斷限吻合。陳儀深表示,從蔣中正日記可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的抗戰都是蔣中正在主導,中共常宣傳抗日戰爭的勝利應歸功於共產黨,顯然不是歷史事實。
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舉辦「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並於15日舉辦《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會,邀請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歷史系教授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以〈1937-1947年的蔣中正與史達林的關係:《蔣中正日記》的新啟示〉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透過多名專家學者的座談,分享蔣中正日記(1937-1947》內容對台灣二二八事件的深遠影響。
潘佐夫在演講中談及,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當年有許多國家參與這場歷史性的勝利,其中,中國與蘇聯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也值得大家回憶。
潘佐夫說,當時中國曾與蘇聯合作,但之後變成敵對,直到1946年,史達林領導的蘇聯變成中國最強勁的對手,雙方的領導人扮演關鍵角色,蔣中正這批日記是非常重要的一手資料。
潘佐夫表示,在蔣中正的日記當中,史達林和蘇聯在抗戰期間以及戰後初期,一直都是蔣中正高度關注的對象,從1937到1947年間,蔣中正在日記中提到俄國與蘇聯的次數高達452次,提到史達林的次數也有172次,其中一年就出現了59次,蔣中正在日記中清楚記錄了他對史達林的態度轉變。
潘佐夫指出,蔣中正非常清楚史達林是一個強硬又顧及自己帝國利益的夥伴,從1937到1945年間,蔣中正在民族情感上非常排斥史達林,但現實上又必須爭取他的支援,以對抗更強大的日本,他小心周旋,日記成了他唯一吐露心聲的窗口,也記錄蔣中正在自我羞辱及自尊之間的搖擺心情。潘佐夫說:『(英文原音)於是他就不停的搖擺,一方面不斷的向史達林求援、感謝、稱讚他,一方面又竭力維護中國的尊嚴,他的態度就在自我羞辱以及自尊之間搖擺。』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則表示,陸續出版兩蔣日記是國史館這兩年的既定工作,此次出版的1937至1947蔣中正日記恰好涵蓋中日戰爭8年、戰後接收台灣2年,包括二二八事件,這與紀念終戰80週年的系列研討會斷限吻合,且能相得益彰。
陳儀深說,從蔣中正的日記可知中華民國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應對日本的侵略,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進入全面而持久的抗戰,這都是蔣中正在主導。直到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英成為同盟國關係,局面才開始改觀,同盟國最後贏得1945年的勝利。
陳儀深認為,由於中國在戰後展開新一波爾虞我詐的內戰,國、共雙方都需要外在力量,例如美國和蘇聯的奧援,沒有餘暇向日本追究責任,這也是重要背景。他指出,後來的紅色中國常常宣傳抗日戰爭的勝利應歸功於共產黨的努力,顯然不是歷史事實。他並認為中日戰爭中的國共關係也是未來值得繼續研究的重要課題,未來國史館也會進行相關摘要彙整,並與大眾分享。(編輯:宋皖媛)
圖為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歷史系教授潘佐夫。(劉玉秋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