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大罕見傳染病一次爆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兔熱病、布氏桿菌病!親子防護全攻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於8/12下午 2 點同步發布三則傳染病新聞稿,引發社會關注:南部出現 3 年來首例的本土兔熱病;北部通報近十年首見的境外移入布氏桿菌病;南部再添 1 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並不幸死亡。疾管署強調,三種疾病彼此並無關聯,感染風險取決於特定接觸或暴露情境。對家有孩子的爸媽而言,這提醒我們要根據疾病特性採取正確防護,避免孩子暴露在潛在風險中。
一、三大罕見疾病懶人包:官方案例 × 防護重點
1. 本土兔熱病(Tularemia/兔熱症)
最新情況(疾管署公告):
這是自 2022 年以來首例本土兔熱病,也是 2007 年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以來的第 3 例(2011 年境外移入、2021 年本土各 1 例)。患者為南部 70 多歲女性,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無旅遊史、無動物接觸史,也未曾被蚊蟲叮咬。7 月 12 日起出現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後續因寒顫與腹瀉再度就醫,經血液培養及全基因體定序確診。已治癒出院,衛生單位完成住家及周邊環境消毒,接觸者健康監測 14 日,無疑似症狀。病原與傳染途徑: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宿主包括兔子、野兔、田鼠、海狸等,多透過蜱蟲、鹿蠅叮咬、接觸感染動物組織、食用受污染食物與水或吸入受汙染塵土而感染。低劑量即可致病,目前無人傳人病例報告。
爸媽提醒:帶孩子到戶外或野外活動時,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與不明水源,穿長袖長褲並使用防蚊防蜱藥劑;處理動物屍體須戴口罩與防水手套,避免生飲未經過濾消毒的水源。
2.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境外移入
最新情況(疾管署公告):
近 10 年首例境外移入個案,患者為北部 50 多歲男性,今年 4 月赴中國新疆旅遊,在動物市集接觸羊隻與馬匹。7 月初出現發燒、寒顫,多次診所就醫後因肝指數偏高住院,檢出布氏桿菌確診。經治療後已出院,同住家人與同行者無疑似症狀。因該菌屬第三級危險群,實驗室操作人員已完成風險分級與健康監測。病原與傳染途徑:由布氏桿菌屬細菌感染,宿主包括牛、羊、豬、狗等動物。人類感染常因傷口或黏膜接觸感染動物組織、血液、尿液,或食用未滅菌乳製品,亦可能吸入含病原菌氣膠。潛伏期 5 天至 5 個月不等。症狀包括間歇性發燒、倦怠、盜汗、頭痛、關節與肌肉痛,嚴重者可能引發心內膜炎、肝脾腫大或中樞神經病變。
爸媽提醒:安排親子農場或海外牧場體驗時,避免孩子擁抱或餵食牲畜,接觸後務必洗手,不飲用生乳或來源不明的乳製品。
3.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最新情況(疾管署公告):
新增 1 例本土病例,患者為南部 70 多歲男性,有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病,7 月 25 日因呼吸喘住院,8 月 3 日突發意識改變並死亡,檢驗確認感染腦膜炎雙球菌。接觸者已完成衛教與健康監測,並由醫師評估是否採檢或預防性投藥。今年累計 6 例,為 2018 年以來同期最高。病原與傳染途徑:透過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的喉嚨、鼻腔分泌物或飛沫傳播,需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才能有效感染。潛伏期 2–10 天,症狀包含發燒、頭痛、頸僵、嘔吐、出血性皮疹,嚴重可致休克或死亡。
爸媽提醒:避免孩子長時間待在擁擠或通風不良環境,保持手部與呼吸道衛生;出現警訊症狀應立即就醫,高風險族群可評估接種疫苗。
二、爸媽必看的防護重點表
項目 防護重點 戶外活動 幫孩子穿長袖長褲、使用防蚊防蜱產品,避免觸摸野生動物,回家務必洗澡換衣。 海外旅遊/農場體驗 不觸碰牲畜,動物接觸後要洗手,不喝生乳或不明來源乳製品,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摸嘴或眼睛。 呼吸道防護 公共場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在校園出現呼吸道疫情時,避免孩子與生病同學密切接觸。 警訊症狀 高燒合併頸僵、出疹、意識改變立即就醫;幼兒若突然精神萎靡、哭鬧不安或嘔吐,也要及時送醫。 疫苗選擇 高風險族群可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嬰幼兒可依醫師建議規劃接種。 家庭照護習慣 父母回家先洗手再抱孩子,幫孩子準備專屬毛巾與餐具,避免與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共用餐具或親吻臉部。
三、親子防護小技巧
用遊戲教防疫:透過角色扮演或圖卡教孩子認識「洗手五步驟」與「不要亂摸動物」的觀念。
建立回家儀式:讓孩子習慣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臉換衣服。
留意季節與疫情資訊:隨時關注衛生單位公告,旅遊前先查當地是否有疫情警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托嬰中心法定傳染病有哪些?預防措施報你知!
小心!不只是感冒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