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小白都該拜讀,這裡有私人教練和運動營養師提供簡單易上手的 10 個步驟!
我們假設你有興趣運動或鍛鍊,但光是要弄清楚到底該怎麼開始或做哪些準備,就讓人不知所措,尤其Google後,卻發現網路上充斥著許多相互矛盾的建議、複雜的鍛鍊計畫和不切實際的目標設定的情況下。本篇新手指南撰文者 Jordan Galloway 是居住在紐約市的編輯兼作家,自2009年以來一直為報紙、雜誌和數位媒體公司工作,同時也是一名私人教練 ,表示他親眼目睹許多初學者一開始滿懷熱情地投入,最終卻因為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精疲力竭、受傷或放棄。不過他說開啟健身之旅不一定要這麼複雜。
以下是 Galloway 和與另一位私人教練 Ariel Foxie 以及紐約大學運動與飲食失調營養師 Amy Stephens進行了交流後,為健身小白們共同擬定的入門實用指南,保證淺顯易懂,目的是幫你建立可持續的健身計劃。以下就是他們要與你分享,關於如何開始運動並堅持下去的步驟與方法,趕緊往下拜讀吧。
步驟 1:設定實際目標並找到你的「為什麼」?
在正式踏入健身房之前,你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健身目標可以很廣泛——也許你想增強力量、提高耐力、減壓,或者只是想讓身體感覺更好。但若要長期保持動力,你需要設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
Foxie 強調,健身不只是為了好看的外型與線條。 「20 幾歲的時候,你可以透過運動來彌補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但到了 30 幾歲,你就必須開始更深入了解日常營養與能量補給,才能感覺良好,同時恢復體力和促進增肌。」他補充說,健身目標應該因人而異,不該僅僅受社群媒體趨勢的影響就盲目跟隨。很多人現在都把長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著眼於如何讓身形更好看,他們在意的是在未來的歲月裡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強壯的體魄。
避免錯誤:不斷更換訓練
初學者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斷轉換訓練計劃。「經常更換計劃,或是做了一次之後就感到厭煩,然後又開始新的計畫,這表示你的身體還沒有適應。」Foxie 解釋說:「你的身體只是在適應做更多的動作,但你並沒有讓身體產生刺激或重複性刺激,讓你的身體從中得到進步。」你該做的是選定一個訓練計劃,然後堅持到底。
步驟 2:選擇適合你的鍛鍊方式
最好的鍛鍊方式就是你真正會做的那種,無論是舉重、自重練習或團體健身課程,堅持才是關鍵。
肌力訓練:健身的基礎
肌力訓練應該是大多數初學者的首要任務。它不僅能增強肌肉、改善新陳代謝,還能幫助預防受傷並維持長期的活動能力。但與其專注於單一動作,不如理解動作模式,這正是所有肌力訓練的基礎。 「一旦你理解了動作模式,你就能更快懂得各種動作變化。」Foxie 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動作,更容易進步、調整訓練計畫並避免受傷。他建議專注於五種核心動作模式:
- 深蹲(例如,自體深蹲、高腳杯深蹲)
- 鉸鏈(如硬舉、羅馬尼亞硬舉)有氧運動:必要但被過度誇大?
有氧運動在肌力訓練圈內名聲不佳,但 Foxie 強調了它的重要性。 「我認為有氧運動很重要。雖然很多人認為它會影響增肌,」他說。 「我認為這取決於你想要的強度,但擁有良好的有氧基礎絕對有助於恢復。」對於初學者來說,每週進行一到兩次有氧運動 — — 無論是騎單車、游泳、在跑步機上步行還是間歇訓練 ,就足以達到中度到更高強度的訓練。請確保一整週持續,這樣你才能達到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規定的最低有氧運動基準(150 分鐘中等強度、75 分鐘高強度或兩者結合)。你日常生活中的非運動性動作,如從事園藝、快走,甚至跳舞,都算數。
步驟 3:克服健身房恐懼症
第一次走進健身房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但事實是:「很多時候,人們到健身房只是為了集於自身和鍛鍊。」Foxie 說:「這表示他們並不在意你能做多少次臥推。」別把它們放在心上,而是把注意力轉向你正在做的事情和你最初選擇健身房的原因,這樣做,可以讓你不再陷入攀比與絕望的循環。
Foxie 補充說,一旦成為常客,你就會開始認出熟悉的面孔,這有助於對空間感覺更熟悉、更溫馨。
在健身房感覺更舒適的秘訣:
步驟 4:規劃前幾週的訓練課表
除了特定的組數和動作外,初學者經常會問:「我應該多久鍛鍊一次?」Foxie 建議每週進行兩到四天,結合全身鍛鍊、彈性訓練和輕度有氧運動。為了幫助建立一週的訓練強度,他建議以紅、黃、 綠三色系統來思考鍛鍊,就像紅綠燈一樣:
適合初學者的每週健身計劃:
這樣的規劃涵蓋了所有肌肉群,能確保你在高強度訓練日之間得到適當的恢復,同時保持訓練的一致性和進步,而不會過度訓練——根據你的體能水準和所做的運動類型,高強度訓練後的恢復可能需要長達48小時(或更長時間)。 「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感到精神或情緒上的疲憊,即使身體狀態應該已經恢復,」Foxie 說。 「這個健身計劃讓你能夠靈活地進行調整,同時又能確保訓練的進行。」
步驟 5:初學者必備健身裝備
你不需要太多的裝備就可以開始運動,但投資正確的基礎裝備可以提高你的舒適度和表現(理由和開始露營的人一樣,沒必要在一開始就把裝備買好買滿)。
訓練鞋:「這些和你的跑鞋不一樣,」Foxie 解釋。 「你需要一雙結實耐用、穩定性高的鞋。」他建議選擇一雙避震性不太強、並能為橫向運動提供良好穩定性的鞋,所以不要選擇像現在大多數跑鞋那樣的弧形鞋底。 Foxie 還建議另外準備一雙運動鞋,以免帶入把外頭的灰塵帶進鞋子裡,如果你打算在家鍛煉,這點也需要考慮。無論如何,把一雙特定的鞋子留去健身房穿,也能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舒適的運動服:「如果你出汗量很大,吸濕排汗的布料可能會更好,但實際上,只要穿讓你感覺舒服的衣服就行。」Foxie 說。
水瓶:補水是關鍵,特別是對於長時間的運動來說,養成攜帶自備水瓶的習慣將有助於你因大量流汗流失的水分。
步驟 6:以正確的方式補充能量
訓練前後的飲食很重要,想看到進步和健康益處的話更是如此。Stephens 說,最常見的錯誤是改變太多太快。 「許多新手會大幅改變飲食習慣,遵循那些並不適合他們原先生活方式的計劃,」她解釋。 「同時調整飲食和運動需要謹慎規劃。在開始新的訓練計劃之前,預見到接下來會面臨哪些挑戰非常重要。」與其這樣,她建議不如專注於可持續的生活習慣上,例如,如果你早起或下班後訓練,可以提前計劃好餐點。
你需要補充品嗎?
Stephens建議,先從飲食開始。 「均衡飲食,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可以滿足你的營養需求。」她說。只有在缺乏特定營養素(例如鐵或維生素D)或為了方便(例如時間緊迫,需要運動後喝一杯高蛋白奶昔)的情況下,才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添加營養補給品。
她還告訴我們,對於要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或其他運動比賽的人來說,在整個訓練期間重新評估營養補給品的攝取量會很有幫助。 「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會隨著時間增加,營養可能會出現缺口,」她說。 「低水平的維生素攝取會影響運動表現和整體健康,所以某些維生素的需求量會增加。」建議你在開始服用前,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甚至是教練的意見。
你需要多少蛋白質?
蛋白質對肌肉恢復相當重要,但具體攝取量取決於你的訓練方式。一個值得參考的經驗法則是,如果你想增肌,建議每磅瘦體重(編按:0.45公斤,不包含脂肪的身體重量)攝取一克蛋白質。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細節,請查看以下指南:
根據 Stephens 的建議,每餐都應該包 20 到 40 克的蛋白質,每份零食則應該含有 15 到 25 克的蛋白質。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包括雞肉、魚、火雞肉、雞蛋、優格、大豆和藜麥。
步驟 7:追蹤進度,但不要過度沉迷
追蹤進度有助於保持動力,但不要只專注於體重計、減重效果或智慧型手機。 Foxie 建議關注以下這些:
「我們的體重在一天中都會有波動,所以不要每天早上稱重然後驚慌失措,」Foxie 說。 「要看幾週內的變化,而不是每天的數字。」
步驟 8:透過更聰明的訓練避免受傷
運動時受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過早舉起過重的重量。 Foxie 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人們在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急於嘗試更重的重量。或者僅僅因為某個重量是槓鈴架上的下一個槓鈴片就選擇它。」相反,他建議循序漸進,並安排恢復日:「進步不是線性的。有幾週你會感覺更強壯,有幾週則不會。這很正常。許多人會忽略全範圍運動的熱身和放鬆,但是當你常規訓練時,這兩個動作對於表現和恢復至關重要。
步驟 9:復原工具與基礎知識
隨著各種高科技按摩槍、冰浴和壓力靴充斥著健身領域,健身新手常常會懷疑這些配件對於恢復是否真有必要? Foxie 的答案很簡單:「人們認為他們需要買齊所有恢復工具,但如果睡眠不足,這些東西都毫無意義。睡眠才是最好的恢復工具。」與其購買那些花哨的小工具,還不如專注於以下這些基本的恢復習慣:
按摩槍和壓力褲之類的工具當然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但不能取代充足的睡眠、均衡營養和活動。 (雖然它們確實很有趣!)
步驟 10:保持長期動力
健身的動力會有起伏,這很正常。堅持運動的關鍵不在於動機,而是建立持續性。「如果動力不足,就告訴自己,『我先熱身一下,看看感覺怎麼樣,』」Foxie 說。 「你很有可能完成整個訓練。」以下是在你失去興趣時也能保持鍛鍊的方法:
Foxie 也提醒初學者,動力並非一成不變。 「有些時候,即使你的身體理論上已經恢復,你還是會感到精神或情緒上的疲憊。這就是為什麼堅持比動力更重要。」說到底,開始鍛鍊並不一定要很複雜,也不應該以犧牲你的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為代價。堅持一個簡單的計劃,保持規律,為身體補充充足的能量,並追蹤體重計之外的進度。健身並非追求完美——而是在於堅持、學習和不斷進步。現在就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