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前顧問再給建議:重新定義台灣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前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之前以「台灣如何失去川普」為題投書,認為台灣當局與共和黨疏遠,並對民進黨政府一連串的情勢判斷以及決策表達質疑,文章引發台灣社會關注。惠頓12日再度向台灣喊話,這次以「台灣該做什麼」為題投書媒體,以「長期支持台灣人士」的身份提出許多具體建議,包括加強國防、放寬槍枝管制,在不宣告獨立的情況下與中國徹底切割,將故宮文物歸還等等,重新定義台灣。
惠頓在文章開頭提到自己上一篇「台灣如何失去川普」的投書,引起了「意想不到的關注」,有人認同也有人反對,另外有朋友建議他應該提出一些台灣問題的解決方案,於是有了這一篇的投書。惠頓對「台灣該做什麼」的具體建議洋洋灑灑,重點包括:
國防
台灣應該要樹立清晰的台灣獨立自衛理念,表態雖然希望在戰爭或封鎖時獲得盟友援助,但原則是除非有必要,將使用自身資源無限期戰鬥。效法以色列,台灣總統可以公開承諾,永遠不會要求美國總統為台灣犧牲美國人的生命。
將軍事討論從國防支出佔GDP的比重移開,轉為討論台美民眾能理解的實際戰力。台灣應該吸取烏克蘭戰爭的教訓,大力發展無人機,結合高科技感測器、分散式網路,在陸地與海域都具備部署無人機能力,並主動向太平洋其他國家出售武器裝備,快速增強防禦力。
留出民兵和縱深防禦的空間。雖然削弱中國海空的入侵對台灣的生存至關重要,但不太可能在登陸上時完全阻止中國入侵,台灣應該準備並公開討論在全島範圍內開展作戰的計劃。一些正在學習作戰的民間愛國志工應被編入瑞士式的民兵組織,接受正規的訓練、武器與後勤支援,並放寬槍枝管制,允許合格民兵分散儲存。
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支持
台灣應主動挑戰美國國會是否真的真心支持台灣,美國憲法賦予美國總統幾乎全權制定外交政策和控制軍售的權力,而《台灣關係法》雖然經常受到推崇,但事實上美國政府46年來並未真正遵守,台灣可以要求美國國會議員採取實際行動,為台灣做些有實質意義的事,如要求行政部門交付已經購買的軍武、讓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並以參加演習為由,要求美國在台灣設立軍演秘書處,以建立危機時期軍事合作的機制。
台灣應退還美國政府近年來給予台灣的資金,把美國國會主動加到法案裡的對台軍援退回,這些金額並不大但卻讓台灣失去「不需要金援」的盟友身份,重新建立「自籌防務」的形象,彰顯台灣不依賴美國援助的稀有盟友地位,對台灣利大於弊。
重新定義台灣
在不宣告正式獨立的情況下,台灣應該發展一種無論本國人民或外國人都能理解的獨立身份,就像美國與英國一樣,保有一些源自中國的根源,但任何政治上的血脈關係都應該徹底切斷。
台灣應該把故宮的文物歸還中國,將孫中山的肖像從立法院和鈔票上移除,把蔣中正雕像移出中正紀念堂,讓中正紀念堂成為紀念台灣民主化的場域,敦促華航和中鋼等企業更改名稱。所有這些舉動都有助於消除人們對台灣是否擁有獨立文化,以及是否是一個事實上的獨立國家的困惑。
經濟轉型
台灣應全面放寬金融管制、效法新加坡與杜拜吸引外資,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台灣可以組成一個以經濟為重點的政府和機構聯盟,放棄出口驅動型經濟,讓台灣的形象從半導體工廠轉變為金融開放、經濟自由的堡壘。興建模組化核電廠,升值新台幣並與美元掛鉤,以降低能源成本、穩定匯率,進一步促進金融和貿易成長,同時提升台灣人的生活品質。
為夥伴國家人民在台灣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美國和日本移民應該能夠在申請後獲得長期工作簽證,像菲律賓這樣的較貧窮國家,他們的移民或許需要配額限制,但限制本身也應該十分寬鬆,以為長期致力於國家建設的經濟移民提供合理的入籍途徑。
惠頓最後強調,這些改革的最終結果,將是拋開表面功夫和那些一再被證明無效的做法,正視現實,即使現實是痛苦的,也要繼續向前生活。台灣的未來不會由華盛頓或北京決定,而會由台灣自己決定。
顯示全部
留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