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賴清德就職週年】立法院朝小野大、遇上川普還大打「美國牌」,賴政府是否與民意越走越遠?
總統賴清德就職屆滿一年,美中台三方關係已經出現劇烈變化。軍事方面,過去一年,台海周邊共機侵擾的架次達到歷史新高,海空聯合戰備巡邏的次數也增加。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告訴《關鍵評論網》,雖然不管台灣的總統是誰,解放軍永遠在準備武力犯台,但「從去年開始,這些動作開始變得比較多、比較強,我覺得某種程度是跟他們對賴總統,比起蔡前總統,相對比較擔心。」
賴清德與前任總統蔡英文皆屬民進黨,二人對外政策路線是否有所差異?《關鍵評論網》訪問三位學者,皆認為二人對外政策有延續性,但略有不同。
外交政策延續蔡,但賴還有川普、朝小野大兩大難題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黃兆年接受《關鍵評論網》訪問表示,蔡、賴兩位總統任內面對的地緣政治結構大致相同,外交政策也有延續性。
黃兆年指出,台、美對中國的認識與交涉策略,在2010年代中期陸續改變。美國在1970年代至2010中後期,將中國視作潛在盟友,共同對付蘇聯,即使蘇聯垮台後,美國也將中國視為潛在的合作對象、建設性交往的夥伴。
不過川普2017年上任後,美國對中政策很大的調整,將中國定位從潛在的合作對象,轉變成主要的競爭對手,也是既有的國際秩序的潛在挑戰者。即使中間歷經民主黨總統拜登(Joe Biden),川普又再度入主白宮,美國對中政策也沒有改變,不管在安全還是經濟上,中國始終是美國主要的策略性競爭對象。
黃兆年進一步指出,蔡英文2016年剛上任時,美國還是歐巴馬政權,歐巴馬雖然提出「亞洲再平衡」的策略,但尚未明顯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
黃兆年說,蔡英文比川普還早,對中國採取比較謹慎的策略,與民進黨在太陽花運動後重返執政有關,馬英九前總統執政8年,主張與中國經濟往來,但台灣民眾發現,中國藉由經濟的交流遂行政治經濟目標,後爆發太陽花運動等社會運動。
黃兆年分析,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政治上有延續性,都是不同於國民黨、不承認九二共識,相較於馬政府時期先處理中國關係、再爭取國際空間,蔡賴是直接走向世界,對中國有安全顧慮。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則認為,賴清德過去一年的外交工作,應分成兩部份來看:前半段是去年520就職到今年1月,這段期間,賴與蔡的政策延續性相當高,沒有太大變化,但也有些變異,像是外交部長提出的「榮邦外交」、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出對日本、菲律賓的經濟外交,都是以產業發展出發的國際連結。
不過自美國總統川普當選以來,台灣與其他國家一樣,不得不去因應美國政權變化帶來的影響,郭育仁指出,賴總統後半段的外交工作,集中在處理對美關係。
比起蔡英文,賴清德對中比較強硬嗎?
美國政治評論網站《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今年5月刊登「川普應約束台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的專文,指出賴總統比歷任總統更直接地主張台灣與中國是主權分立國家,如宣布17項反制中國措施,極易踩中國紅線。
該文呼籲美國總統川普應約束台灣總統近期的言行,以降低台海緊張情勢,引發了國內外政界討論。
國立政治大學兼任教授嚴震生認為,賴總統上台前雖承諾繼續維持現狀,但僅是名義上的對美國有所交代、支持美國的「不片面改變現狀」。但實際上,賴對中政策內涵變了很多,不僅是經濟方面向美靠攏,教育、文化、旅遊方面現在也是打「抗中牌」,加劇台灣內部認同的分歧,嚴震生認為,這是過去一年和之前的不同之處。
嚴震生分析,賴清德上任後,只有40%的得票率,加上與蔡英文8年執政不同的是,賴清德面臨的是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生態,嚴震生認為,賴執政或許是「信心不足」,希望在內部取暖,想把雜音弄掉,因此做出一個強烈的台灣意識立場。
嚴震生直言,賴清德正在走一個可能讓美國認為是「挑釁」的邊緣路線,以鞏固綠營的支持度。
但郭育仁認為,賴總統從去年當選就職演說談到的「主權國民說」、黃埔建校百年提到「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甚至國慶日的「祖國說」,看得出其針對大陸的談話與政策,還是延續蔡前總統,也沒有違背中華民國憲法。
「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賴總統「113年國慶晚會」致詞
黃兆年則認為,賴清德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是要對內溝通,「也許是鞏固自己的政治利益,但也絕對成立的是,他要建立敵我意識。很多的台灣人還在溫水煮青蛙,沒有意識到過去幾十年來,中國變得多強大,也不吝於把經濟資源轉化為軍事武力,對台做灰色地帶的侵擾。」黃兆年強調,賴總統必須對內溝通、建立共識,特別是當台灣人敵我意識不明、對於威脅急迫程度的認知,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時,這不是一件壞事。
郭育仁特別提及,賴總統在今年5月8日歐戰勝利日的談話,其實與政府的大陸政策有關。郭育仁指出,202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的會議重點為「要取得歷史的話語權」,特別是有關《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
郭育仁指出,當時戰勝國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今發動國際輿論戰,企圖消滅中華民國是二戰戰勝國歷史事實。賴總統才以二戰戰勝國元首身份,特別在歐戰勝利日發表演說,雖然演講內容好像是在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可是「其實我認為,這其實是回應他的大陸政策」。
台灣民眾對美喪失信心,學者籲賴政府應改變策略
今年5月,當全球仍在因應川普向各國祭出的對等關稅時,美中達成初步貿易協定,而川普於白宮記者會上突然提及,美中互相開放市場,「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
雖然美國國務院已澄清,川普總統發言是針對美中貿易關係,我國外交部也強調,美中談判過程並未觸及台灣,但一直受「統一」(unification)一詞恐懼籠罩的台灣,對此特別敏感。
嚴震生認為,川普最後講了那句「統一與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不像在貿易談判的用詞,反而更接近是中國一直對外遊說、兜售的「和平統一論」。
嚴震生指出,賴清德上任後,遇到川普2.0,走的是反建制路線,內閣運用的人多半是外部人選,「我們現在幾乎是沒有管道」,嚴震生直言,他4月剛從北美回來,聽到的是,「民進黨政府現在對美,完全沒有辦法」,包括太快回應美國,以至台積電宣布設廠後,台灣仍受到32%高關稅的重懲。
嚴震生直言,美國是一個品牌(brand),台灣要靠這個品牌相挺,但在川普當政下,這個品牌隨時待售(for sale),「別人出的價更高,就可以買走了」。
川普當政為台灣對外政策注入一道亂流,這也明確反映在民意身上。在川普做此上述言論之前,包括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國防研究院等多項民調都顯示,台灣人對於美國的信任程度開始下降。
布魯金斯在去(2024)年7月、今(2025)年4月兩次的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為,現在的美國比一年前拜登擔任總統時,更不值得信任。更有近五成(46.7%)的台灣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協助台灣。調查報告直言,台灣民眾對於美國願協防台灣的質疑,從未如此嚴峻。
中央研究院今年度「美國肖像」民調也顯示,多數的受訪者認為,和過去幾年相比,美國在川普總統的任內,對我國國家安全的保障會降低(44.4%)。近五成(49.9%)的民眾認為,如果中國攻打台灣,美國不會出兵幫助台灣。
布魯金斯民調的策劃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告訴《關鍵評論網》,台灣的選民結構可分為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支持者與獨立選民,而過去兩次民調的結果,不只民進黨支持者對美國的信心下跌了14%,國民黨、民眾黨和獨立選民對美國喪失信心的幅度更大。其中,國民黨支持者對美信心下降幅度最大。
南樂指出,其實在賴總統就任以前,蔡英文擔任總統期間,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台灣人「疑美」的情況就一直存在。而從川普上台以來,並沒有改變這個趨勢。儘管賴總統和民進黨使用了很多親美言論,但台灣很多人似乎不認同他的觀點。
南樂直言,賴政府如果想讓台灣人民對美國抱持正面態度,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策略和方法,「目前這種方法行不通。當然,川普也沒有任何的幫助。」
黃兆年指出,台灣社會現在的疑美,是多重因素導致。台灣歷史上有許多疑美的事件,比如美援一度中斷、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台灣人對美國本來就存在著焦慮與懷疑。
今年1月以來,川普的發言和舉措讓疑美的題材增加,再加上中國的經濟下行,北京更有誘因,透過內宣以及內需導向的外宣,鞏固其統治的正當性,有可能就會外溢到中國境外,包括台灣在內的這些資訊環境裡。
黃兆年也進一步指出,台灣國內政治對立的情況,也可能成為資訊操作的溫床,「越對立,就越有偏差動員的機會,也是增加資訊操作疑美論的空間」。
行政院祕書長龔明鑫美東時間13日結束「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相關行程後,也向美方明確表示,台灣可以扮演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協助角色,前提是台灣企業在國際上須公平競爭、經濟持續發展,才有能力在美國持續投資及採購,盼美方制定政策時納入考量,也消弭台灣面對有心人士在台操弄「疑美論」。
賴政府未來3年挑戰更鉅,但未必與社會脫節
嚴震生認為,如果賴總統維持現在作風,沒有努力想要化解矛盾,甚至有更刺激中國的舉措時,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也會降低,那麼未來3年國內民眾對美信心「會持續下降」,將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屆時賴政府的親美立場,恐和民意出現分歧,賴還是要尋求與中國對話。
黃兆年則不認為賴政府的政策方向和社會脫節,雖然民眾的確可能對美國產生不確定、不信任感,但這並不能直接連結,台灣人不支持賴的親美、反中的政策。
黃兆年說明,民眾現在因為對川普的不信任、導致對美國的信任下降,但這無損於台灣人「更不信任中國」,因爲中國對台灣生存上的威脅,不可同日而語。台灣在大方向上還是要跟美國合作,以反制中國的影響力,多數的民眾應是支持台灣走向世界,而不是去跟中國討好、示好。
黃兆年認為,未來3年,賴政府一方面要與川普領導下的美國維繫好關係,要去思考怎麼經營與同在第一島鏈的印太區域國家的雙邊盟友關係。另外也還需要回到內部,重要的是要去建立內部的共識跟信心,「讓台灣作為一個共同體,我們的成員對於地緣政治必須要有共同的知識基礎,也要有共同的價值基礎。」
郭育仁則預測,美國和各國貿易談判進行到一個段落後,下一步可能會施壓日、韓提高國防預算,駐日、駐韓美軍的軍費,台灣也不例外。根據《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披露美國國防部的戰略指南,其中提到希望台灣建構不對稱戰力,台灣面對強大的境外敵對勢力,預計接下來台灣在備戰的準備和方向上,未來3年會面臨美方很大的壓力。
更多關於「賴清德就職一週年」的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核稿編輯:楊士範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