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不是策略,差異化才是:企業策略規劃的四種類型
在台灣許多企業裡,「策略」常常與KPI、目標管理畫上等號。但真正的策略,從來不是讓你跑得更快,而是先釐清:你在哪一條賽道上跑?這條賽道夠特別嗎?夠不夠寬,能不能長期領先?
策略的本質,是差異化。更精確地說,是能持續創造差異化的能力。
多數領導者都知道差異化的重要,但真正能做到的並不多。為什麼?關鍵在於,許多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時,是從內部管理出發,而不是從產業競爭與顧客需求出發。結果就是:「做得更好」,卻沒「做得不同」。
以下整理四種企業實務中常見的策略規劃階段,幫助我們釐清,如何從管理進化為真正的策略思考:
第一類:目標式管理——強調一致性的執行力
這類企業的策略規劃往往始於老闆心中某個「目標」:可能是財務指標、願景藍圖,或某項具體成就。接下來,各部門依此目標展開行動,逐層拆解、並訂定相關KPI逐步執行,整體架構嚴謹,講究紀律與效率。
訂目標本身沒有錯,從上而下的展開也有其必要。但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是這個目標?在訂目標之前,有沒有先釐清企業面對的是什麼挑戰?選擇的是什麼機會?這些,才是策略該處理的問題。
第二類:集體式編列——穩定組織節奏的協調力
如果說第一種模式是由上而下,那這一種就是由下而上。各部門先提報目標,再由高層協調、統整,凝聚成公司層級的整體目標。
這樣的做法比第一種更具參與感,也更能激發基層動能,但常見的風險是方向感不足,容易變成「為做而做」,形式化地完成編列任務。
這兩種模式的共同特徵,是追求目標間的一致與部門間的鏈結。也就是所謂的「alignment」。「對齊」有其價值,能夠顯著提升營運效能。但問題在於,當效能提升到一個高原期,若沒有策略帶領下一步突破,組織反而會陷入停滯。
更大的風險是:初期營運數字變好,會讓企業誤以為這就是策略。實際上,它只是管理的優化,並沒有創造真正的競爭位勢。
最理想的狀況,是「做得更好」(Do Better)與「做得不同」(Do Different)並行發展,甚至是用差異化來引領營運效能的提昇。少了前者,再高的效率也只是跑在同樣的賽道上而已。
第三類:環境式應對——策略思維的覺醒期
這種模式的策略規劃,企業開始從外部環境出發思考:產業有哪些變化?哪些力量正在重組?像是AI的浪潮、川普式的關稅干擾、消費結構的轉移,這些外部衝擊都會逼迫企業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如何活下去?」甚至是「我能不能活得比別人更好?」
策略的起點,往往是從這樣的分析出發,回頭看自己的定位,重新檢視價值主張與賽道選擇。這個階段的企業,不再滿足於目標管理,而是投入更多心力去理解產業地貌與顧客需求。
但嚴格來說,這還只是策略的啟動期。能夠「應對環境」是一回事,能不能進一步「改變環境」、重新定義遊戲規則,才是策略真正成熟的表現。
第四類:差異化策略——策略創新與賽道重塑
進入這個階段的企業,已不只是回應環境,而是主動打造新賽道、創造新規則。這是真正的策略創新,也是競爭力的源頭。
這類企業的共通點是:能在理解環境趨勢的基礎上,設計出顛覆式的做法。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NVIDIA重新定義了運算平台,台積電則重塑了半導體產業的分工模式。
這些企業不是從內部指標出發,而是從外部機會與結構性脈絡中出發,找到了獨特的突破方式。
結語:策略是起點,管理才是落點
總結來說,第一種與第二種策略規劃著重「一致性」,這對管理來說當然重要。但若企業止步於此,便容易陷入效率陷阱——越做越快,卻走錯方向。
真正的策略規劃,應從第三與第四種出發,先看清產業結構、顧客需求與自身能耐,再決定要不要改道、怎麼突圍。當賽道與模式釐清之後,再用第一種與第二種方式做強管理、提升效能,才能讓策略真正落地。
別再誤以為訂KPI就是做策略了。真正的策略,是選對賽道、創造差異,再用KPI把它跑出競爭距離。順序錯了,再快也只是徒勞。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