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喝不夠、常憋尿!泌尿道感染5大高風險因素,你中了幾項?醫曝反覆發作當心是這2種病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國內2019年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氣候與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關性研究指出,夏季溫度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相關,發生率最高集中於7月,8月也同樣偏高。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提醒,炎炎夏日除了防曬、防中暑,也要警惕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
夏季泌尿道感染五大高風險因子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氣溫升高,導致水分流失快速,若民眾戶外活動頻繁、有憋尿情況,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葉國明提醒,不可輕忽以下5個泌尿道感染高風險因素: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流汗量增加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3,000 c.c.白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
習慣性憋尿:長時間不排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讓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
如廁習慣不當:女性如廁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性行為本身會讓肛門與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建議性行為前後排尿,有助於將尿道口附近的細菌隨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機率。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
葉國明表示,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可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由於男女生理結構不同,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症狀並出現黃色混濁狀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反覆感染要小心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
泌尿道感染依症狀輕重與病人性別,可選擇不同科別就診。一般情況下,女性可至婦產科或泌尿科,男性則建議至泌尿科檢查。葉國明表示,泌尿道感染通常經由口服抗生素治療3至7天即可改善。但是,如果症狀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完整評估。
葉國明表指出,若為反覆感染、合併發燒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可至感染科進一步追蹤,是否為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而感染科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如果症狀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便不能單純視為「感染未治癒」,此時應懷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結核或膀胱腫瘤。
此外,若經常出現血尿,卻沒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養出細菌,應進一步進行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為膀胱癌,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葉國明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圖/恩主公醫院 提供)
資料提供:恩主公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