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課綱運動滿10年!青年重返教育部前廣場喊出三大訴求
2014年爆發的「反黑箱課綱運動」滿10週年,當年由全台高中生發起、訴求反對馬政府強推具中國史觀課綱的學運,被譽為台灣史上最年輕的社會運動之一。今(8/1)晚,當年的參與者再度重返教育部前廣場,舉辦紀念晚會,提出「深化台灣公民教育」、「拒絕中國教育統戰」、「重建青年組織行動」三大訴求。
現場活動進行中,包含照片展、音樂演出、短講與重現當年「紙飛機飛進教育部」行動。籌備成員蕭任佑則表示,當年參加學運的高中生已在各行各業深耕,過去中國統戰對象集中於大學生與教師,如今年齡已愈趨下探至中小學,部分教師甚至在課堂宣傳統一,唯有強化對民主制度、歷史脈絡與媒體素養的公民教育,才能培養青年抗拒獨裁滲透的能力;也期盼藉由組青年行動,持續在校園和社會維護台灣的民主和本土人文教育。
當年參與反課綱運動的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學生廖崇倫呼籲青年們不必等待下一場大型社會運動,而應從各自身邊的校園、社區等環境發起小小行動、持續聚集能量,發展出屬於新世代的社會實踐方式,用自己可及的力量投入每個中堅位置,才可能在中國挑戰下維持民主的韌性。
10年前曾串聯177位歷史學者連署反課綱的政大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薛化元指出,當年包含教師、學生與公民社會共5300人參與反對「微調課綱」,最主要訴求就是反對違背程序與歷史專業的課綱。他呼籲主管機關在新一輪課綱制定中,應確保公民素養與台灣主體性納入教育內涵,並對當初製造課綱爭議的主管機關和相關人事進行公開檢討與追責,避免歷史重演。
同樣參與運動的許冠澤則指出,「反課綱」留下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就是讓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成為多元參與的象徵。他提醒立法院各黨團應檢視課審會名單,避免遭特定勢力壟斷,保護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主權,被如今無庸置疑最大威脅的中國侵害。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10年前反課綱運動是由青年翻轉體制的關鍵,代表年輕世代在爭取思想與身體自由不被束縛包括更早以前的髮禁運動也是。她提醒,今日面對中國透過社群、營隊滲透台灣學生的手法更為細膩與多樣,期許未來10年應建立更多公共對話機制,深化台灣民主與文化認同。
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則提到,疫情後中國教育統戰不僅復甦,且更具滲透性,行政機關應全面掌握台灣學生參與涉中活動的實際情況,包括是否涉及官方部門或違反行程申報。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