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再生農業飼養火雞更營養 Omega-3高出79%、碳足跡更低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天前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感恩節前夕,當美國家庭準備端上烤得金黃的火雞時,一項來自猶他州立大學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讓人們重新思考「吃進嘴裡的那一口肉」背後的故事。研究於2025年10月發表,發現採用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飼養的火雞,不僅對環境更友善,營養密度更是遠超傳統飼養火雞。

這項研究針對加州的Diestel家族牧場火雞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火雞的Omega-3脂肪酸含量高出79%,抗氧化物更是高出3倍。研究團隊指出,這與牧場實施的再生農業密切相關。此種農法透過輪牧、減耕、作物輪作及維持植被覆蓋等方式,提升土壤生態健康,使牧草與飼料營養價值更高,也因此讓動物肉質更具營養。

猶他州立大學營養學家Stephan van Vliet博士表示:「當土壤、植物與動物之間的連結被強化時,整個食物鏈的營養表現都會提升。我們觀察到這些火雞所攝取的玉米與大豆營養更豐富,再加上自由放牧與多樣化草場,最終呈現出更健康的脂肪酸比例與抗氧化能力。」

酚類化合物高出20至30倍 維生素A與B群高出7成

研究指出,再生農業火雞含有20至30倍的酚類化合物、黃酮與異黃酮,Omega-6與Omega-3脂肪酸比例也更理想(高出1.5至2倍),整體脂質組成更為健康。維生素B群(B2、B7、B12)與維生素A含量則高出50至70%,有助能量代謝、免疫與視覺健康。Van Vliet博士補充:「這些差異在胸肉、絞肉及整隻火雞中皆一致,顯示再生農法確實能穩定提升肉品質。」

對第四代牧場經營者Heidi Diestel而言,這份研究不只是學術數據,更是對再生農業價值的具體肯定。她指出,牧場火雞食用美國本地生產的再生認證飼料,並能在開放林地中自由活動。「選擇這樣飼養的火雞,就是用科學支持的方式讓家人吃得更健康,同時保護地球。」她強調,再生農法不僅提升營養,也降低碳排與土地負擔。

友善飼養:從土地開始的營養革命

若消費者無法負擔再生農業火雞價格,Diestel建議可選擇在地小農或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產品。即使未正式獲得再生認證,這些生產者多採友善土壤與放牧飼養方式,能在新鮮度與營養上提供更好選擇。此外,挑選動物產品時可留意「是否放牧、是否能自然活動」,這些條件通常代表更高營養密度與更健康的來源。

Diestel表示:「再生農業讓土地重獲生命,也讓食物重拾營養價值。從微生物到植物多樣性,再到動物與人類的健康,這是一場從土地開始的營養革命。」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少肉多菜真的能救地球?最新研究:每年可救1500萬人、碳排減半!
2050年的世界會長怎樣?5個關鍵導致生物多樣性急速下降、認識10個從日常做起的行動!
百萬物種消失警鐘響起!社會創新組織為何能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

參考資料
▶Food Ingredients First, Nutrition-boosted turkeys: Study uncovers regenerative farming benefits before Thanksgiving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