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士CEO砲轟歐盟「禁燃令」 將使汽車業崩潰
賓士汽車執行長康林松(Ola Källenius)日前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發出嚴正警告,歐盟若堅持在 2035 年全面禁售新的燃油車,歐洲汽車產業將面臨「崩潰」。這番言論猶如一盆冷水,澆醒了在電動化轉型路上狂奔的歐洲車企與決策者。
康林松強調,脫碳勢在必行,但必須以「技術中立」的方式進行,且不能忽視經濟現實。他預言,消費者可能在禁令實施前,會急於搶購燃油車,這將導致市場失衡。
歐盟的 2035 年「禁燃令」被視為引領產業邁向永續的「不可逆轉的進步」。福斯汽車前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曾堅定支持此一決定,寶馬集團執行長齊普策(Oliver Zipse)也認同其為明確的脫碳路徑。
然而,時過境遷,當初的樂觀主義已在現實面前遭遇嚴峻挑戰,齊普策曾擔憂的充電基建不足,如今已然成為歐洲電動車推廣的最大痛點。
「禁燃令」發布不到兩年,當初的擔憂已成現實。目前歐洲的車樁比約為 12:1,部分地區甚至高達 23:1,遠落後於中國的 3:1。這種充電設施的嚴重不足且分佈不均,極大地影響了歐洲消費者的電動車使用體驗,特別是對於喜歡長途旅行的歐洲人而言。
除了基礎設施,歐洲車企在電池技術方面也面臨挑戰。儘管投入巨資研發固態電池與長續航技術,但與中國企業相比,技術成熟度仍有差距。這導致歐洲電動車價格普遍偏高,智能化程度亦顯不足,使其在當前激烈的價格戰中難以佔據優勢。
同時,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也警告,強制純電動化將導致供應鏈「空心化」,預計將有 80 萬個工作崗位受到衝擊,這也解釋了為何福斯前執行長迪斯因激進改革而遭工會反對。
歐洲汽車工業是其經濟的基石,但在電動車領域,近年來卻全面落後於中國。中國車企憑藉價格優勢、高水準的智能化與豐富的產品線迅速崛起,不僅在本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更積極將目光投向歐洲市場。與此同時,歐洲品牌的電動車在中國的競爭力卻日漸式微。
賓士汽車最近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淨利大幅縮水,從去年同期的 61 億歐元降至 27 億美元。造成利潤下滑的三大原因中,中國市場競爭激烈、電動車轉型期過長赫然在列。
同樣,BMW 與福斯的財報也顯示利潤大幅縮水。這使得康林松的警告更顯急切,歐洲車企不僅面臨轉型不順的內部問題,更要在本土市場抵抗來自中國的電動車攻勢,可謂腹背受敵。
除了電動化,歐洲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上也暴露出深層次矛盾。傳統的燃油車架構難以適應智能化需求,而重構底層架構則需要龐大的時間與資金投入。例如,奧迪為實現「油電同智」耗時長達五年重新設計平台。
此外,歐洲在 AI 演算法、晶片等核心技術方面也缺乏領先優勢,加之歐盟對數據隱私的嚴格監管,都客觀上延緩了智能化功能的落地速度。
更多鉅亨報導
•BBA史上最糟半年報!賓士淨利腰斬55.8%最慘 專家指最大利潤殺手是「它」
•百年豪華車招牌掉漆 賓士在中國陷「量價雙殺」困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