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婷/孩子的求救訊號 是手上一道道割痕
在社區兒少據點的一間小房裡,聚集著形形色色的孩子——有衝動失控的熊孩子、慢熱溫吞的小恐龍、安靜內向的小兔子、脾氣暴躁的大灰狼,也有滿身憂鬱的小黑猴……這些毛絨玩偶般的身影,彷彿是社會的縮影。
這些少年少女,回家時看不見溫暖的笑容,也嘗不到飽足的飯菜。推開家門,迎接他們的,往往是醉倒不醒的父親,或是躲在房裡啜泣、滿身傷痕的母親。他們沒有傾訴的對象,成績單不論好壞,都換不來一句責備或讚許。
在校園裡,他們會吵架、鬱悶、打架,也會有挫折或喜悅,但卻沒有一個人能給他們擁抱或鼓勵。直到踏進社區兒少據點,他們才感覺自己被「接住」了。
據點冰箱裡備有雞蛋、牛奶、冷凍蔬菜與肉品,卻沒有泡麵或零食。有人問:「為什麼不能給餅乾、泡麵?」創辦人只是笑笑——這裡,孩子餓了就要自己下廚,而不是伸手等人送上桌。若只是說一句「我懶」,那就得忍著餓。這是給孩子的第一課:自己動手,才有溫飽。
來到這裡的孩子,多半帶著傷。小兔子手臂上是鮮紅與青紫交錯的痕跡;熊孩子的手上滿是割痕,那是他的求救訊號。若沒有這些裂縫,他也許無法重生。每一次呼喊,社工們都即時出手,為他的生命增添一絲希望。
然而,南臺灣的溫吞小恐龍——小胖,卻沒有這麼幸運。
課輔班社工無奈地說:「我很灰心,從小帶到大的小胖,正在黑化……我可能得放棄他了。」
小胖也是幼幼關心的孩子。母親早已離家,父親入獄,他和小兩歲的妹妹相依為命。阿公做油漆工養家,阿嬤多年前因癌症離世,臨終前已罹患失智。如今阿公也臥病在床。小胖五年級時,因阿公過度寵愛,加上營養失衡,體重已達70公斤。
社工說,小胖升上國中後,晝伏夜出,與當地黑衣人走得很近。過去是老師貼心的小幫手,如今手機不離手,卻常常失聯。
百密總有一疏。當政府的社會安全網不夠綿密,民間兒少據點能守護的孩子有限。我們是否能再多一點愛與關懷,讓這些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至於一步踏錯、走入歧途?
以上言論本台不代表本台立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