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突破:化學家打造「四電荷分子」助力碳中和燃料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化學團隊近期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成果,開發出一種能同時儲存四個電荷(兩正、兩負)的分子,向人工光合作用邁出關鍵一步。這項設計靈感來自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富含能量的糖分子,動物和人類再透過代謝釋放能量並回收 CO₂,形成自然循環。若能仿效這一過程,就可能利用太陽能生產碳中和燃料,例如氫氣、甲醇或合成汽油,燃燒時僅排放與製造過程相同的二氧化碳。
由教授 Oliver Wenger 與博士生 Mathis Brändlin 領導的研究指出,這種分子由五個串聯部分組成,各自承擔不同功能:一端的兩個單元在釋放電子後帶正電,另一端則接收電子而帶負電;中間核心則是捕捉光線並觸發電子轉移的光敏元件。這種結構設計使分子在光照下能逐步累積四個電荷,成為推動化學反應(如水分解為氫和氧)的能量來源。
有望推動碳中和燃料開發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兩次光脈衝來驅動反應。第一次光照會產生一對正負電荷,並分別移動到分子兩端;第二次光照重複此過程,最終形成兩正兩負的儲能狀態。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在相對微弱的光照下即可完成,接近自然陽光強度,遠比先前依賴高強度雷射的研究更接近實際應用。同時,分子中的電荷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足以進一步驅動化學反應。
研究團隊強調,雖然這種分子尚未構建出完整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但它提供了重要的中間環節,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工光合作用中至關重要的電子轉移機制。未來若能將這一原理拓展並整合至完整反應路徑,將為可持續能源的開發帶來新契機。Wenger 表示,這項成果不僅是基礎研究的突破,也為長遠的碳中和燃料發展提供了嶄新思路。
這項研究展現了人工光合作用逐步落實的可能性,讓人類更接近於以陽光直接驅動清潔燃料生產的願景。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Deyanira Geisnæs Schaad(CC BY 4.0)
圖片來源: Nature Chemistry(CC BY 4.0)
參考論文:
1、Photoinduced Double Charge Accumulation in a Molecular Compound